何香凝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何香凝历史大相册》从鲜为人知的往事细节中,展现了这位女中豪杰是怎样从名门千金争得一双“天足”,如何拼死营救遭难的丈夫和爱子,为什么不懈地同蒋介石进行长期不屈的斗争,又何以为新中国老骥伏枥而壮心不已。
与廖仲恺的“天足缘”
何香凝19岁时已经长成一位亭亭玉立、秀气中蕴藏着英气的大姑娘了。这年(即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的10月底,她与廖仲恺在广州结婚了。
何香凝和廖仲恺素不相识,天涯海角,毫无关系,更没有经过自由恋爱,所以他们的结合基本上是旧式的婚姻。香港富商之女,匹配旅美华侨之子,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先通过媒妁之言而订婚,然后迎娶,一切都按照古老的传统习俗进行。但是,在这对以旧式婚姻结合的夫妇中,却存在一些新的因素——他们二人的结合,是所谓“天足缘”。
廖仲恺的父亲由于亲身经历旅美华侨所遭受的种种歧视,深知小脚女人是中国的一种耻辱,加上他又是客家人,所以曾留下遗嘱:儿子必须讨个大脚妇女作媳妇。可是,在19世纪末年,中国的妇女几乎都裹着小脚,社会上见不到多少大脚妇女,尤其是上层社会里,更难找不缠足的大家闺秀。
天下事无巧不成书。正为女儿脚大难找婆家而忧心忡忡的何家,恰碰上廖仲恺要遵照父亲的遗嘱选择配偶,何香凝的“天足”正符合要求,可谓天作之合。
他们二人都处身于19世纪末中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历史时代。何香凝对英帝国主义统治的凶残和祖国的孱弱,通过亲友的讲述逐渐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廖仲恺的童年,是在美国排华风潮甚为严重的环境里度过的,侨居国外的中国人备受欺凌、不时遭到排华风潮的祸害,以及许多华工华侨遭受迫害的惨事,早已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投下了浓厚的阴影。这一切,使他从小就萌发了对帝国主义的憎恨和对祖国前途的关心,从而为他后来投身于反清革命和发展为革命家,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当时的维新思想,也对他们二人产生了共同影响。19世纪末年,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之时,以“学外国”为中心的维新思潮,正在发展为维新运动,人人都在追求新学。廖仲恺在勤奋攻读英语等功课的同时,又阅读富国强兵的新学书籍。何香凝少年时就富有反抗封建束缚的顽强精神,她爱好读书,厌弃家庭中不主张女孩子读书的封建旧习俗,冲破重重阻力,争取读书识字,并接触到一些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的妇女解放等新知识。,,f也们二人结合后,使“自少生活优裕,社会接触少”的何香凝开始了一种崭新的生活。当她怀着一颗似忧似喜的心情走进这个陌生的新家时,最初有些惴惴不安,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接触,她逐渐认识到这个行将和自己终身相依的丈夫是一个心地善良、诚挚忠厚的青年,有着耿直而深沉的性格和强烈的进取心,钻研起学问来有时会废寝忘食,而且又肯积极帮助自己学习。所以,何香凝很快就抛掉新婚之初曾因廖仲恺身材不高而颇感不乐的情绪,转为非常欣慰。她热爱他、尊敬他、体贴他,把繁重的家务劳动都担在自己肩上,用全部精力专心照料丈夫生活,让好学的廖仲恺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夫妇二人都羡慕太平天国的革命人物,又都喜爱画画和学习诗词,志趣相同、情投意合,堪称一对美满的伴侣。何香凝深深感到这是莫大的幸福,满怀喜悦地庆幸这难得的命运安排。
当时,他们由于“家道中落,财产非丰”,在经济上还不能独立,而廖仲恺叔父又不肯资助,只好把兄嫂家屋顶晒台上的破屋修整一下搬到里面去作为“新房”了。这间房子矮小简陋,是一间名副其实的斗室,但它高处独居,完全不受楼下侄儿侄女们嬉笑打闹的干扰。何香凝和廖仲恺白天在这里研读诗文、谈论时事,夜晚一起观赏清净明澈的月色j
一次,时逢中秋佳节,皎洁月色给他们斗室洒下一片清辉。何香凝触景生情,写下了“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诗句。他俩自得其乐,为了纪念这种既可读书又便赏月的幽静惬意的读书环境,特地把这间小屋命名为“双清楼”,取的是“人月双清”的意思。
夫妇俩在“双清楼”上,共同居住了四五年之久,直到1903年去日本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