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史记

 
微史记
2015-05-01 00:05:41 /故事大全

一战的最后一天

年11月11日早上5时,德国代表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宣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空前残酷的战争终结。但这并非战争的句号,由于协议将具体的生效时间定在了当天11时,一战还有6个小时才会正式结束。

在明知战争即将告终的最后一天,双方军队却并没能在和平等待中度过,仅在英联邦方面,就有863名士兵死于战争最后一天。这些牺牲部分缘于传令系统的落后,也有部分是因为指挥将领的刚愎武断,他们自认为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夺取败军的阵地和城镇,以增添部队的荣耀,甚至只为早点洗上热水澡。

最后一名阵亡的协约国士兵来自美国,当他向敌方阵地发起冲锋时,对方已经知晓停战一事,向他摆手招呼无果后开枪反击。他中枪了,倒地身亡,时间是当天10点59分,他实实在在地死在了和平的门槛上。蒋介石在日记里骂人

蒋介石脾气不好众所周知,但实际上,他在人前一直极力克制自己负面情绪的流露,到了写日记时方才将这些负面情绪一股脑发泄出来。

最让蒋介石在日记里恼火的是屡屡让他失望的美国,自然,美国也是他最需要控制个人情绪去面对的一个对象。如“八二三炮战”时,美国担心冲突扩大,因此不允许台湾对进攻的中共空军基地做报复性攻击。蒋介石向协防司令史慕德抱怨美国“残忍”“太不平等”“太不人道”,警告说这会让台湾军民“对美国增加无穷反感”。这些话被他记入日记,他自我评价道:“此乃极端情感不良之下,仍能以理智控制,并不现激昂之色,此或修养之效。”

的确,与这类外交辞令相比,蒋介石在日记中对外国政要就“任性”多了。他管国共内战期间一直跟他作对的马歇尔叫“马下儿”,而“媚共”的印度总理尼赫鲁被他称为“泥黑路”,赫鲁晓夫是“黑里雪夫”或“黑魔”,把倾向“两个中国”的美国国务卿鲁斯克叫“鲁丑”,称与中共建交的尼克松为“尼丑”。季羡林的比较地狱学

在撰文回忆“牛棚”生活时,季羡林打趣称自己“曾有志于研究比较地狱学”。他的比较对象是《神曲》和中国的《玉历至宝钞》。一对比,他发现西方地狱“实在有点太简单、太幼稚、太单调、太没有水平”,“一点想象力都没有,读了只能让人觉得好笑”;而印度的地狱则“真正是博大精深”,再加上“中国人的扩大与渲染”,“地狱简直如七宝楼台,令人目眩神驰”。

接着,他才点出他在“牛棚”里待过以后的认识:“‘革命小将’在东胜神州大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建造起来的牛棚,以及对牛棚的管理措施,还有在牛棚里制造的恐怖气氛,远远超过印度地狱的原版。”

这一套“比较地狱学”,或许是季羡林写文章的手法,但若真是他在“牛棚”之日的“研究”,那也算是别出心裁、独此一家的苦中作乐了吧。宋朝军队的纸盔甲

宋朝军队有一部分盔甲是用纸制成的。据《武经总要》所载,甲制“有铁、皮、纸三等”,纸甲是其中最低等的。

虽然看上去很不可思议,但其实纸甲的发展也经历了晚唐、五代至宋的几十年战乱检验。唐朝节度使徐商“襞纸为铠,劲矢不能洞”,可谓纸甲的开端。如此的“防护能力”怕是有不少吹牛成分,但纸甲在五代时期却真被用于实战,后周淮南起义的“白甲军”,便因“操农器为兵,积纸为甲”而得名。

纸甲最大的优势是便宜,制造很快,因此被大量用于防城弓手、乡兵等非正规、防护要求较低的部队。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就曾一次性造纸甲三万件,给陕西防城弓手使用。到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还出现了“私造纸甲五领者绞”的严厉法规,可见纸甲多少还是能在战争中发挥一些作用的。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下一篇:看鱼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