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我去置了点家具,从家具城出来,出口区停着两辆单厢小货车,我看见一个车厢里有个弯着腰的人影。“师傅,这是……”话还没问完,他就转过身来:“开的开的。”
我报上了地址,估摸着不超过八公里的路,百元以上就是宰人。“八十元”,那人想了想说;还凑合,但常识提醒我一定还有砍价的空间:“七十块吧?”
“呵,好吧。”他答应了,笑了笑。
就那一笑,使我疑云全消。他细长眼下有很深的鱼尾纹,虽然穿着工装却不显得乱,关键是,那种笑里的善意是不掺假的。我上了他的车,坐在他的右侧,把东西放在后厢里,车厢肯定不是干净的,可是我想不起来去挑剔这些。
我坐过不少次卡车,经常被司机,或者被同行的人发配到后厢去,忍受一路颠簸,我还挺乐意,这也算是自我挑战了。公司搬过一次家,机房主管需要我帮着押送电脑。一堆大纸箱堆在后边,我负责看管。物流公司的人,从主管手里拿过烟卷,就像是老朋友了似的,自己就上了前排。“你坐后边咯。”当然,我没二话。后厢顶上有个天窗,车到半途,我实在忍耐不住,站起来把脑袋伸了出去。电车线纵横交错,七零八落地勒着行道树,在天桥下面,鼻子能吸到清风,人却觉得被封在了高压舱里似的,一边窒息,一边被裹着不停地旋转。抵达目的地后,我还能跳下车,站稳,让血液回到煞白的脸上,机房主管说:“喔,你行。”
于是,我对搬运工人的劳苦,算是有了点切身体会。遇到议价的时候,想到肠胃里乾坤颠倒的滋味,就会不忍心。然而,社会一直在教我,跟陌生人打交道,你最需提防的,是那些一眼看去就跟你不是同一出身的人。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确认偏误”,你总会设法确认自己已有的观点,把新出现的反例当作例外。确认偏误导致一个人越来越深地陷入在他的成见里,可是,有些成见,如“不要相信外地人”、“不要相信乡下人”,似乎的确在为我们免去潜在的麻烦:它们促使我们提前防患,例如预先谈好价格,杜绝被人讹诈的可能。
但人跟人又如此不同。我坐在司机右边,面前是旧手套、茶杯以及干活人的一应杂物。他拿出一张胶带纵横的地图,眯起眼睛看路线。这些东西和动作都让我心安,手套意味着经验,地图则显出一个人的本分——因为我对他有了信任:他的车厢与众不同,没有一丝烟味;这太罕见了,我想起学车时,负责指导我的那个灰头土脸、六十岁左右的男人,还算是本地人,整日烟熏火燎,逼着我寒冬大开车窗,有一次我刹车猛了点,遮光板内还掉出一本翻破了的《人之初》。我那个作呕劲啊,就别提了。
车发动后一路无话,节前道路空疏无人,加上晴天,心情竟十分明朗。快到家时,我问他是不是不抽烟。
“我们家的人,可奇怪了,就是没人抽烟,”他说,“我爸爸不抽,我不抽,现在我儿子也不抽烟。”
“太少见了。”
“哈,抽烟才好,可以显出男子汉气概。”
文字很乏力,不要去信任它能够传达一个真实的画面,一种真实的感受,或者一个道理,它可能连传达一半都做不到,所以也不要执迷在文字的纠葛里面。我无法用文字解释,为什么听到这么几句简单的话,我会产生幸福感。我那天背在包里,去家具城的路上刚好正读的一本书,可以借来做个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