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英战术比较

 
鸦片战争中英战术比较
2016-12-16 09:56:37 /故事大全

琦善被免后,鸦片战争的第一阶段开始了。

为何英军不立刻把广州占领?原因很简单,广州离北京太远,并不危及北京的要害,只是帝国的一个通商口岸。天高皇帝远,广州是唯一允许放肆一下的地方。中国传统的治理思路一直如此,要想威慑清朝,应该直接打到北京去,但那里远啊,白河口那里能不能驶入内地,还很难说。英国人想到第二个攻击目标,就是漕运的起点、长江三角洲这一块儿。

此前,他们测量过,大船绝对可以驶入。只要把长江这里一掐,就能断绝漕运路线,北方政权没有粮食,可能就要完蛋。

我们后来的历史书上说,英国人没有在广东交战,因为怕林则徐,在福建也没有交战,因为怕邓廷桢。其实,根本没有怕的道理,他们怎么可能怕呢?

从武器上讲,双方的差距不算太大。英国的工业革命还没完成,派来中国的军舰都是一些三桅、四桅的大帆船,轮船也有,主要是作为辅助船只应用的。英国人的炮和枪,基本都是前装式的,比我们的精度要好,但还处在一个档次上。

我们的火炮也是从前面装药,在后面点火,无非是他们比我们装药快一点,射速高一点,灵活一点。

我们的舰船上安置了大炮,只是船不行。

英国人的船都是几层的,一层层密密麻麻的,都是炮眼。船舱里头的炮架带着轮子,可以活动,调整角度,装填好炮弹以后,就把炮推到炮口,“轰”的一下,将炮弹发射出去,炮架就会利用后坐力,退回船舱,船舱后面都放着很大的棉花包,防止后坐力对船体的破坏。每一尊炮都是用绳子牵引的,如果绳子断了或是乱了,炮就有可能乱撞,甚至把船撞沉。

大家想想,这样的火炮和中国装备的火炮相比,尽管火力很猛,可以几十门炮齐射,瞄准的技术更好,但基本上还是处在同一个等量级。

中国沿海的许多要塞装备了大炮,后来,林则徐到广东整顿海防,发现海防炮没有瞄准器,而且不能移动,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不过,清军的火炮,的确没有英国人的好。枪也如此,英国人装备的是前装燧发滑膛枪,而当时,有三分之一的清军军队装备火铳。

单从人数上看,装备火枪的清军总人数,应该比英国人多,但是,英国人的具体战术是和使用火枪相配套的。作战时,他们组成方阵,不像后来这样讲究散兵线,士兵们排成三四排,前排放枪,后排装药,前排射击后,立即后退,后排顶上,层层轮换,有条不紊,这样,方阵能够保证不断地发射。

中国人面对这种能持续放枪的方阵时,不消一会儿,就散了,被打散了或吓散了,也就无法对英军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这种情况,在世界其他地方,都很常见,不是中国士兵太屎,而是英国人的战术太厉害。

后来,英国人攻打过虎门炮台。那些炮台,被林则徐和琦善等人加固过,而且增加了许多兵,但是,没什么用。

想想看,炮台也就一小块地方,平时,几十个人足够了,无非就是搬搬炮弹,放一下炮,往上增兵几百人,有什么用啊?只能是给人家当活靶子。

我们的炮台,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没有盖儿。那个时候,火炮的威力不算大,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就连开花大炮都不多。

开花大炮用的是什么炮弹呢?就是在球形炮弹里,再装上火药和爆炸物。那时候,大多都是实心炮弹,威力有限,如果炮台上加筑顶盖儿的话,炮弹一般射不进去,只会砸一个小坑,只有开花大炮才会在发射到预定目标后爆炸,此时,威力才大一点,如果防护坚固一点,可以顶一阵。

所以,如果炮台有顶盖,就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去沿海的战争遗址参观,你就会发现,炮台看起来不错,开放式的,利于游人参观,打起仗来就不行,被人瞄准了,一顿猛轰,估计连人带炮都会炸没了,然后,步兵登陆一冲,这边就彻底溃退了。

虎门一战,关天培手下三千将士,几乎全军覆没,他老兄也抹脖子了,英军却只有几个受伤的。想一想,这打的是什么窝囊仗。

鸦片战争之败,不在于清军的将领和士兵不勇敢或者不爱国,也不是武器差太远,关键在于具体的战争技术和战略境界,比别人差太远。而且,增兵也不是这个增法,往炮台上多增兵,就是增大伤亡。

后来,沿海的历次战役,几乎全是如此,唯一给英军造成较大损失的就是镇江,在这里,八旗兵最后一次捍卫祖先的荣誉。副都统海龄率领一千青州兵,确实打得不错。当然,英军也太大意。此前,沿途的战役赢得都太顺利,所以,在攻打镇江时,他们没有按照之前的作战模式,先依靠密集的炮火,把中国军队的防御体系炸烂,然后,再派遣步兵登陆。这一次,英国士兵没有准备炮火,直接上岸,然后就跟八旗兵肉搏。这一次,英军伤亡一百余人。

马克思曾说,如果英军一路都是这么损失的话,他可能就到不了南京。毕竟英军人数很少。给英军造成重大损失的战役,也就这么一次。

现在回望鸦片战争,中英两国军队,在物质上的差距并不算大,关键是战术境界差了档次。

我们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组织,已经落后欧洲许多年,中国军队早就用上火器,明朝建立起专执火器的神机营,但是,从来没有想过在军事组织上进行革新,将冷兵器时代的肉搏战法,转变为现代利于使用火器的新式战法。

清朝统治者和军队将领,或许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此前,他们没有遇到过像英国这样的对手。一旦遭遇这样的强敌,他们就会觉得非常不适应。

这么多能战之士,从全国各地征调到沿海,打一仗败一仗。历史书上所说的英雄,从关天培、定海i总兵到陈化成,这些英雄的战绩非常差,他们最伟大的地方,就是死得比较壮烈。

其实,海龄是打得最好的,我们却没把他当成英雄。

总之,中英之间软件建设的巨大差距,导致这场战争一直呈现一边倒的态势,英军最终打到南京,中国被迫与其签订城下之盟。

选自《重说中国近代史》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秦军与锅盔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