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典籍的进宫之路

 
书画典籍的进宫之路
2016-12-16 10:39:43 /故事大全

清代统治者注重对汉文化的学习吸收,尤其历经康乾盛世,社会稳定繁荣,内府的书画、古籍收藏数量也随之急剧增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奠定了今日故宫蔚为大观,恢弘深秀的收藏根基。

继承前朝、民间采买与臣子进贡

清代内府收藏首先是继承明代遗存。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下令放火烧宫,明故宫中主要用来藏书编书的机构文渊阁,随之悉为灰烬,偌大紫禁城只有武英殿唯一幸存。有人检索清宫典籍目录《天禄琳琅》,明代遗留的古代善本仅有42部。康熙朝国力渐强,皇帝就开始数次下诏,访求天下图籍,以充内廷之储。

清宫亦会真金白银购买书画古籍,最早有史记载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太监奉旨在报国寺“买得王振鹏之画手卷一,此项银十二两”。乾隆也时不时有采买,从御笔的款识来看,王羲之的《袁生帖》、韩的《照夜白图》等名作都是买来的。但总的说来这种方式并不多见,贵为一国之君,更多的珍宝来自上贡进献。

进贡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朝贡,二是地方向朝廷进献的常贡、例贡,三是个人向皇帝的进贡,最后这类多是臣工向皇帝进献以表忠心,并无定制,发挥空间比较大。不过虽无明文规定,但也并非人人都有资格进贡。上贡的多是亲王郡王等宗室贵胄;大学士、尚书、地方督抚等文武大员;织造、盐政等为皇帝办贡的特使;退休重臣,宗教领袖等。越级进贡的,如不惩罚,也都是“不令送览”。

每年的元旦、冬至、万寿节这三大节日,是臣子们竞相进献的时刻,尤其是皇帝的生日万寿节为甚。1703年3月康熙过生日,“九卿皆进古玉书画为寿,皆蒙纳入内府名画”,时任刑部尚书亦是文坛名士的王士祯,就进献了自家旧藏宋代王诜的《烟江叠嶂图》,这幅名作现藏上海市博物馆,堪称该馆的镇馆之宝。

到了乾隆朝时,臣下投其所好,进献书画古玩之风更盛。1752年万寿节,陕甘总督尹继善就向乾隆进贡了名画—韩的《五牛图》。当然,为了不予人贪婪之意,维护皇帝尊严,皇帝也不是全盘接受贡品,而是象征性地择优收受,大部分予以驳回。

抄家:内廷文物的另一大来源

清内府收藏书画另一主要来源是抄家所得。清代雍正、乾隆两朝,抄家事件尤多。

浙江巡抚王望虚报旱灾,贩粟分银,数额达数百万以上,是乾隆时轰动一时的贪污大案。他被抄家后,乾隆对抄查之书画甚为关心。

另一个抄家书画数量相当大宗的,是云南布政使钱度法案。钱度家共计抄出108件包含了米芾、刘松年、赵孟、王蒙、文徵明、唐寅等诸多名家的书画,一朝全部归入内府。查抄的所有物品均开具清单,由皇帝拣选发落,其中皇帝看不上的或是品相不好、价值不高的书画,便同其他物品“估值变价,银交内务府广处司”。

乾隆中期,和珅当权,垂涎明珠家家藏与宅邸,他向明珠的四世孙、任伊犁领队大臣的承安勒索不成,后罗织罪名,承安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被革职,籍没家产,家藏书画全部被查抄进宫。而9年后,和倒台,内廷又是一场盛大的文物涌入潮。

清宫自产:画院、翰墨与皇亲

清代内府中除历代珍品书画外,还有不少清代书画作品,所占比重亦不小,其绝大部分由画院画家、内廷词臣供奉。

在宫廷画院工作的画师报酬比一般画匠要高出很多,清宫画院画家人数众多,产量也颇高。比如宫廷画师张宗苍载于皇家书画精品著录文献《石渠宝笈》的作品就多达116件。

除了画家们奉敕之作,皇室成员中也有丹青水墨的高手,他们的画同样被收入内廷。

《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中著录乾隆书画近2200件,占全部著录作品的1/5强,他是其中收藏作品最多的作者,远远多于其他人。乾隆在19岁时开始学画,现留存最早的画作是他22岁时画的《三余逸兴图卷》和《九思图卷》,到最晚88岁所作的《戊午岁朝图》,创作时间近70年。

清朝100多位皇子当中,也涌现出了一批文坛艺苑的杰出人物,比如康熙第二十一子、慎郡王允禧,绘画功底扎实,在清代画史中被列为“本朝宗藩第一”。乾隆第十一子、成亲王永,以楷书、行书著称于世,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乾隆四家”。他们都有精品被收入内府。当然帝后书画也存在普遍的代笔现象,比如慈禧太后流传的画作几乎都是他人捉刀,这些也难用文人画的标准衡量其艺术价值。

选自《国家人文历史》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一代雄主金兀术
下一篇:宋仁宗传纸条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