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明朝崇祯年间,在金堂的大山脚下有一个叫老牛坡的小村寨,虽然当时地处边远,却坐落在川东通往成都府的一条盐茶古道上。那时因各地战乱不休,这条当时重要的物流通道更是盗匪出没,通行不畅。由于当地不产盐,那时川西的食盐都是靠“盐帮”翻山越岭从很远的地方运来,山里人家把盐看得比油都金贵。
民间流传着一首打趣的民谣:“有盐千里来相会,无盐对面手难牵;食盐修得同船渡,海盐修得共枕眠。”虽然这民谣有些夸张,但这山里上门相亲,是少不得提上一小罐盐作见面礼,不然恐怕连门都进不去。
却说这村寨的南边住着一户张姓的土财主。这张老财爱财而且吝啬,却有一个美丽聪慧的女儿,叫七巧。而村北住着一户姓曾的贫苦人家,这户人家有一个叫大牛的后生。大牛少年喪父,母子俩相依为命。这大牛生得英俊憨实,勤劳能干,长年以给人放牛打柴为生。
每天清晨,大牛便早早地背着柴刀,赶着牛儿上山,在小溪边洗衣的七巧姑娘总会在晨光里遇见大牛,而每当夕阳西下,在村口打水的七巧姑娘便会看见大牛背着柴,手里扬着鞭子赶着牛儿下山。每当大牛路过井边,总要搭手帮七巧姑娘打水上来。时间长了,两人便日久生情,彼此相爱了。
这大牛与七巧姑娘两情相悦本是好事,可那张老财嫌贫爱富,他见大牛家贫,怎么也不同意这门婚事。后来张老财禁不住女儿据理力争,只好一咬牙,让曾家按当时用盐下聘的风俗拿出六六三十六斤盐来下聘,否则门儿都没有。这曾家本是穷家小户,一时之间怎能拿得出这么多盐来?大牛是村里的好后生,寨子里的乡亲都愿意帮他,可是大家凑了半天也未凑足十斤盐。这可让娘俩为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