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办法和大不了

 
没办法和大不了
2015-10-10 20:14:50 /故事大全

上世纪,美国神学家卡尔·尼布尔(Karl Niebuhr)曾写下一段静思祷词–“上帝啊,请赐我勇气,去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请赐我平静,去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请赐我智慧,去分辨这二者的不同。”

这段祈祷后来被人一再引用,我自己就至少读过5个版本的译文。总而言之,人们达成共识、亟需明辨的智慧是:若能早早知道什么能改、什么不能改,我们就不会在一些注定失败的目标上白费力气,而能集中起有限的一丁点儿意志力,在那些尚有微弱指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攻坚克难。

究竟什么不能改呢?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认为,如果一项特质是生理性的,就“不容易改”,这样的特质往往符合如下5条描述:可遗传,与大脑特定区域和活动相关,用药物可以改变,在新生儿身上就能观察到,一旦诱因出现就特别容易习得。

之所以“特别容易习得,习得后特别不易改变”,是因为这是漫长演化给我们留下的印痕。譬如说,我们特别容易习得对蛇和蜘蛛的恐惧,一次被蛇咬的经历,会让人10年之内对草绳心有余悸。但我们却不那么容易习得对马路和车辆的恐惧,一次小车祸并不足以让人放弃开车–有时甚至不足以让他永不醉驾。理智上知道“没什么大不了”,但仍心跳加速、血压仍然破表的,才是“容易获得而难以克服”的恐惧。

相反,如果通过“转念”–改变自己想法能起效的,就属于“容易改变”的心理性特质。以悲观乐观为例,一旦学会对遭遇的事情进行不同的“解释”,许多人就能更乐观地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

很多人相信改山河易、移本性难,研究也确实告诉我们,性格不易改–倒不是星座生肖血型MBTI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而是相对稳定的大五人格。也就是说,一个人负责与否,是喜欢热闹还是独处,是好打交道还是不太合群,是情绪稳定还是起伏波动,是乐于接受新知还是保守顽固,这5项特质深受遗传基因影响,并且在一生中变化往往不大。

比如,同样品尝浓缩柠檬汁,内向者会比外向者分泌更多的唾液;越是随和者,体内的催产素水平也越高–这些生理指标都说明,人格是个不易改的东西。

然而,性格不好改,行为却可以改。作为内向者,哈佛心理学者布莱恩·利特尔也能在课堂上变身“伪外向者“。这种反性格行为(counter-dispositional behavior)的诀窍在于,要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恢复时空“,一段时间或者空间让你可以做自己,如此稍作喘息,就可以回到”舞台“再度变身。

这是因为,我们不只是本能和环境的奴隶,倘若情境需要,倘若内心渴望,我们的自由意志可以选择做出一些与自己的核心特质相违背的行为。真正的勇敢并非没有胆怯,而是在胆怯时仍然为所当为。真正的坚强并非永不脆弱,而是即使脆弱也能坚持向前。塞利格曼建议,应当有意识地少说”因此“,多说”并且“。不要说”我感觉退缩,因此我拒绝了这个机会“,要说”我感觉退缩,并且我让自己去拥抱这个机会“。

如果你真心渴望的东西与你的本性相违,那么记住,我们也许无法改变自己的本性,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一边随时感觉大祸临头,一边深深明白一生何求–哪怕一切终归于宇宙热寂,但每次行动都证明,我们曾拥有自由。

文 游识猷/编辑 翁倩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