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时候,所谓企业管理,不单单是指墙上的制度和奖优罚劣,还多指表达技巧。同样一个意思,这么说,那么说,效果截然不同。比如,主管通知大家:“有一个急活儿,大家加一个多小时班赶出来,每人发100元加班费。”这是一种表述。另一种表述是:“大家又能得一笔小外快了,每人100元,但有条件,得加个班,把这活儿赶出来。”
这是一家机构做的一个实验。第一种表述过后,大家的积极性没有多高,有人称家里有事,按时下了班。第二种表述过后,几乎没有离开的。
这便是在心理学基础上派生的一个经济学现象。第一种表述内涵的意思是:有一个急活儿,要大家加班完成,每人得100元加班费。就是说,这100块钱暂时不是你的,你加完班,这钱才归你。
第二种表述内涵的意思是:有100元钱,可以说已经是你的了,但有个小条件,你得加班。
同样的意思,为何表述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这便是“损失厌恶”这一心理机制在起作用。第一种表述的逻辑重心是“钱还不是你的”,第二种表述的逻辑重心是“钱差不多已经是你的了”。对第一种表述,很多人会合计,既然钱还不是我的,那加不加班,对我的触动和影响都不大。第二种表述则暗示钱已经是你的了,你不挣你就有损失,就是犯二。绝大多数人都是有损失厌恶心理的,既然不想让自己有损失,那就加班吧。
经济学表现在民众生活中,往往伴随着心理学。有一家饭店,对雨天来店吃饭的食客服务非常周到,店前的服务生怕湿了食客的鞋,会背着你进饭店。这家饭店多年来宾客盈门,你说这是经济学,还是心理学?
(步步清风摘自何苦子的新浪博客)
□何苦子
赞一个 (0)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