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资讯
2016-11-18 15:58:26 /故事大全

  为何饭局谈事易成功?

  荷兰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员调查发现,一起吃饭的人彼此之间的关系处得比较好,因而他们协商事情的成功率较高。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在不同场合相互谈话至少5分钟,然后填写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就餐场合中,参与者会感到更愉快和更放松,无论就餐地点是在家中、工作场合或是别处。参与者会表现得更为友好,多倾听对方的倾诉,说了更多的赞美之词,也更有可能做出妥协。这可能是因为咀嚼增加了大脑中让人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如血清素)的分泌量。另外,分享饮食也提高了人们常藏于内心的希望被接受以及取悦于别人的愿望。

  可凭心跳发现受困者的雷达

  美国研究人员研发一种雷达技术,可探测到被埋在废墟中的受困者的心跳,从而帮助搜救人员确定受困者的位置,精确度在1.5米之内。这种雷达名为“在灾难和应急响应中发现个人”,简称“发现者”。“发现者”的特点在于,能够发现那些失去知觉无法呼救的受困者。研究人员已在尼泊尔对其进行了测试操作,结果证明是成功的,有望成为搜救犬等目前搜救工具的补充。

  “信使”号长眠水星

  美国宇航局的“信使”号探测器以撞击水星的方式,为其11年的太空旅程画上了句号。撞击发生在水星背对地球的一面,燃料耗尽的“信使”号以比子弹还快3倍的速度撞上水星坑坑洼洼的表面,留下一个直径16米的大坑。“信使”号是人类第一个水星探测器,于2011年3月进入绕水星轨道,先后绕水星飞行了4100多圈,获得许多重要发现,其中包括在2012年证实多年以来的猜测,即水星北极地区贮存着数十亿吨水冰。除了“信使”号,欧洲与日本也计划探索水星,双方联手打造的水星探测器将于2017年发射升空。

  基因表达也有“季节变化”

  英国科学家发表论文称,人类基因的表达会随着季节发生变化,包括血液中各种免疫细胞的相对比例也会随着季节而变化,这些变化在北半球和南半球呈现相反的模式,或许对人类的健康也有影响,同时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有些感染性疾病和慢性疾病会呈现出季节性发生的模式。一些和昼夜节律相关的基因表达会在一天24小时中有起有落,这些基因也是哺乳动物免疫反应的主要调节者。新的研究则表明,大约有1/4基因的表达会显示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欧洲的冬季,这些基因表达的模式是促进炎症的,在血液中也发现了心血管和自身免疫疾病相关的蛋白质;而生活在西非的人,在每年6~10月之间,会出现一个季节性的免疫细胞峰值,当地正值雨季,疟疾等传染性疾病也更为普遍。

  缺乏竞争让鸟儿歌声不再动听

  日本树莺以叫声婉转动听著称,但科学家发现,那些约80年前被带到夏威夷的日本树莺的后代,其叫声与日本土生土长的同类相比不再动听了:鸣叫声低且短,音程变化也很贫乏,非常单调。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缺乏竞争所致。日本本土的树莺会根据季节迁移,初春时节会在繁殖地争抢地盘,雄鸟的鸣叫方法越复杂,在与其他雄鸟竞争和吸引雌鸟时就越有利。而夏威夷的日本树莺全年都在同一个地点生活,竞争也不激烈,所以鸣叫变得简单了。仅仅80年左右的时间就发生了这种变化很令科学家吃惊。

  埃博拉病毒进化现状

  中国研究人员对埃博拉病毒样本进行了基因组序列分析,展示了埃博拉病毒进化的最新情况,这将有助于未来针对这种病毒开发更高效的疫苗和药物。此前已有研究指出,埃博拉病毒基因组出现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相关药物治疗和病毒检测的效果。为此,研究人员对175个埃博拉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埃博拉病毒的遗传多样性有了不小的增长,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异类型,不过病毒的进化速度与此前出现的埃博拉疫情中观察到的情况相近。没有证据显示变异会导致病毒变得更致命和更具传染性。

  草鱼为何吃草?

  草鱼以典型的草食性特征而得名,为什么草鱼仅仅吃草就能快速生长呢?随着中国科学家绘制出首个草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这一谜题也有了答案。此前科学家推测,草鱼能够吸收纤维素,但基因研究结果表明,草鱼基因组中并不存在纤维素降解酶基因。草鱼可能通过持续高强度的食物摄入,获取足够多的可利用营养以维持其快速生长。通过和斑马鱼基因的对比,科学家发现在距今4900万~5400万年的时候,草鱼基因组在演化过程中发生了一次染色体融合。

  气候变暖将加速物种灭绝

  美国海洋生态学家对131个不同的生物多样性研究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物种灭绝风险随着地球温度升高而增加,而且灭绝风险呈加速趋势。南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物种面临的灭绝风险最高。如果地球升温幅度从2℃提高到3℃,物种灭绝的风险就会增至8.5%;如果全球变暖按目前趋势持续下去,那么到2100年将有1/6的物种面临灭绝风险。气候变暖会导致部分动植物物种因种种不适应而发生种群数量减少、迁移、生态退化,一些濒危物种难逃灭绝厄运。

  “奇翼龙”的奇异之处

  一种被命名为“奇翼龙”的小型恐龙,将人类对鸟类起源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种生活于约1.6亿年前的小型恐龙类群与鸟类的亲缘关系非常近,它们长相奇特,尤其是其腕部有一个棒状长骨结构。这种类似结构从来没有在其他恐龙中发现过,却与鼯鼠惊人的相似。通过CT和扫描电镜等多种仪器对化石进行分析,科学家确认了奇翼龙腕部的棒状结构是翼膜翅膀的关键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它的翅膀像蝙蝠一样主要由翼膜构成,很可能靠滑翔飞行,而不是像鸟类及其近亲那样主要由羽毛构成。奇翼龙生活在侏罗纪中期,因此它算是在鸟类支系飞翔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先锋。在飞翔演化的早期历史中,充满了创新尝试,许多像奇翼龙这样的支系走进了演化的死胡同,只有现生鸟类的这种飞行模式延续至今。

  用真菌替代化肥

  英国研究人员观察了一种常见的土壤真菌与水稻根部的共生关系,发现土壤真菌对农作物根部生长和养分吸收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真菌与植物营养根形成的共生体被称为菌根。菌根真菌能附着在水稻根部,并从细胞层面促进作物根部生长。同时,菌根真菌还会长出细小的卷须深入土壤内部,从中抽取营养物质,尤其是作物需要的磷酸盐,并能直接把这些营养物质传递到作物的细胞中。被菌根真菌附着的作物能通过真菌的卷须直接吸收所需磷酸盐的70%~100%。如果未来能利用真菌和作物根部的这一特殊关系研发生物肥料,就可大大减少化肥的使用。

  【文稿】彭文

  【责任编辑】庞云

赞一个 (0)收藏 (0)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茶和交友
下一篇:初中毕业后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