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许多著名的错字,这些错字大多出现在文化古迹或是旅游景区内。我找出几个最有典型性的著名“错字”。
天下第一错字——“避”
之所以说它是“天下第一”,因为这字一是影响大,二是皇帝写的,确确实实写错了,且找不出合理的解释理由,可谓“天大的错误”。此匾悬挂于避暑山庄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匾的四周环绕鎏金铜龙浮雕,蓝色匾心有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避暑山庄”。一眼看去就会发现,“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此错字是谁人所写?乃出自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之手也,是皇帝的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
康熙为什么要多写一横?导游很会忽悠,对游客称,康熙不是不会写,而是有意多写一横,寓意他的江山更稳当。但我看并不是这么回事情,因为此“避”字与江山根本联系不起来,当是康熙爷真的写错了,时臣僚也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写错了也是对的,谁敢提醒皇帝说写错了?更何况皇帝有造字的特权,就如武则天,想怎么造字就怎么造,将中国的“国”改成“园”,你敢说这是错字?据说后来的乾降皇帝看出了问题,于是用满、汉、蒙、藏、维五种文字,另题写了一块没有错字的“避暑山庄”鎏金匾,挂于内午门上。值得一提的是,“辛”下多一横并非康熙首写,欧阳询曾写过,都说这是书法艺术,不知道康熙看过没有。
最有说法的错字——“鱼”
康熙写的错字不止避暑山庄一处。在著名的景区杭州西湖,也有康熙爷书写的错字——“鱼”,这个错字最有说法。
“花港观鱼”是西湖。卜景之一,那块“花港观鱼”碑,就是康熙的御笔。碑上的繁体“焦”字下面的四点变成了三点,少了一点。这是怎么一回事?如果说避暑山庄的“避”字康熙爷不会写还情有可原,但这“鱼”不会写实在说不过去。原来这里有一个传说,康熙不是不会写这个字,而是“有意错”。原来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个点不好,因为在旧时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下烤,还能活吗?这是杀生啊,于是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地活了。后来,乾隆下江南时,还曾和诗一首:“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最是春光萃西子,底须秋水悟南华”,刻在碑后,成为一段佳话。
出现最多的错字——“明”
皇帝写错别字,皇帝陵上也有错别字。在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上,细心的游人至少可以发现两处错字:在明孝陵保护碑上,“明孝陵”写成了“明孝陵”;入明楼,在陵墓宝顶正南面的石砌墙体上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字,其中的“明”也写成了“明”。前者是著名书法家武中奇的“有意错”,后者则是民国初年某人所题,至于此人叫甚名已无从查考了,估计也是精通书法者。
这两个“明”与少一点“鱼”和多一横“避”不同。“鱼”、“避”那是皇帝创作,具有“合法性”,这个“明”字则是非法的,但因为出自书法家之手,可以归结为艺术字,或是书法体。“明”这个错字很有来历,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著名的《洛神赋》帖中,“明”字便写成了“明”。
“明”是国内景点出现最多的错字之一。除上面提到的外,在成都著名的武侯祠内也有,有块匾额叫“明良千古”,其中的“明”就写成“明”;新都的宝光寺有“光明世界”匾,上面的“明”字也写成“明”;济南市大明湖的门牌上“明”字,同样写成“明”。
出现这种现象,应该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如在清代,把“明”写成“明”的现象很多。为什么?清代文字狱厉害,时文人在许多场合都不敢直书大明王朝中的“明”,担心惹祸,但又不能绕过此字,于是把“日”易为“目”,意思是“睁眼写错字”。另一种说法则相反,用“目”代替“日”是一种智慧,代表的是一双慧眼。如武侯祠的“明良千古”就是这用意,“明君之明重在能识人、识势”,所以重“目”,而诸葛亮正是这样有眼光的人。
最具哲理的错字——“流”
错字如果是“有意错”,书写者都会附会m自己的道理。在江苏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右边的“坐花载月”匾额,是民国初年著名的宁夏“三马”之一马福祥所题;左边的“风流宛在”匾额,则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是刘坤一为追念曾在扬州任主政官员的欧阳修所作。“风流宛在”这四字中有两个错字:“流”字少一点,而“在”字多一点。
花又是怎么一回事?可不是刘坤一不会写字,而是他有意错之。原来,历史大名人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在多而善风情、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韵事。当年每到夏天,欧阳修就会在平山堂大宴宾客,请来美妓助乐。为了营造气氛,还从百里之外的邵伯湖采摘来了大量盛开的荷花,插在来宾座旁边的花盆内。然后起鼓奏乐,一朵荷花在宾客手中依次传递。当鼓乐戛然而止时,荷花落在谁的手上,谁就得饮酒一杯,作诗一首,摘一片花瓣扔到地上……常常深夜不歇。
“击鼓传花”的游戏,据说就是因为欧阳修的这段风流韵事而传下来的。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用意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同时曲笔点m欧阳修当年行为上不检点。这样的字,错得恰到好处,所以至今也无人说三道四,与杭州西湖湖心亭石碑上乾隆皇帝手书“虫二”(意思是“凰月无边”)两字,有相似的奇思妙境。
最令人叫绝的错字——“宫”
山东曲阜孔府,可以说是天下最有文化的地方,但游人到孔府,未进大门便能看到特别明显的错字。孔府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圣府”匾额,两侧有一副楹联。此楹联是这样写的:“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再看看下联中,也有一个字写得极不规范:“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
最有文化的地方怎么弄出这笑话?其实这不是笑话,而是最有文化的错别字之一。错之妙在于其寓意:“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两个错字,一下子就体现出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不只没有人说它是错字,游人明白后反而连连叫绝。
对于孔府这两个错字的来历,也有传说。据说这是神来之笔,系仙人指点。相传在孔子第42代孙孔光嗣成亲那一天,恰有神仙路过,碰到了府前影壁上写的“富”字、神仙把“富”字上的一点抹去了,孔家怪之,神仙道出了玄机,称孔家不宜过富,要“去一点”。据说这以后孔府凡书写“富”上面皆无点。
“章”一竖通天,又是怎么一回事情?据说与大才子纪晓岚有关。当年纪晓岚应邀给孔府写联,但“章”字就是写不好,写了多遍皆不满意。纪晓岚索性放下笔,去休息了,不一会儿进入梦乡,纪晓岚看到有一老者在他写的“章”字上画了一笔,成了破“日”之状。纪晓岚当即醒来,得了灵感,挥毫泼墨,把“章”字的一竖写出了头,意境一下子全出来了——“文章通天”,用在孔府的大门上十分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