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兆头

 
神秘的兆头
2016-12-16 09:36:03 /故事大全

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兆头”是理解周围世界的工具,而不会当成巧合。中国人为什么会相信兆头?

“童谣”:神秘的兆头

早在周朝时,兆头就已为人们所关注,童谣就是他们重视的兆头之一。

周朝人认为,儿童的心智是不成熟的,所以,如果儿童能够编出并传诵歌谣,就意味着有不正常的事情发生。熟悉天象的周朝人相信,天上的荧惑星常会化身为儿童,散布童谣来向人们提出警告。此后,荧惑星的传闻一直流传了下去。

在《金史》中,记录了一则童谣:团恋冬,劈半年;寒食节,没人烟。这个童谣流行于金宣宗完颜殉贞祜元年十二月,当时正是元朝统治者准备进攻金国的时期。第二年的正月,元朝军队攻入金国,围困并最终攻占了卫州。进城后,元朝士兵不分兵民、不辨男女老幼,一概屠杀,卫州城沦为废墟。到寒食节的时候,确实是“无人烟”。《金史》记载元军入城后的情形只用了四个字:“遂丘墟矣”,但惨状跃然纸上。

在先秦时期,人们特别关注天象,他们认为了解天象是为了解释地上的一切,所以,当地上发生一些奇怪的征兆时,就附会天上的神灵,于是,童谣就成了荧惑星的警告之语。

事实上,童谣未必真的玄妙,可能是某些人借助儿童的口吻提出的警告,不过,在当时人们不会去关心背后的策划者,而认定是上天注定的宿命。

到西汉时期,董仲舒还专门为兆头整理了一个理论上的依据,那就是天人感应。所以,也产生了更多的兆头,让兆头成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

相信“至诚能感天”

《史记》中记载了一则故事,让我们得知春秋时期宋国的宋景公在遇到“荧惑守心”这一天象时,是如何挽救自己的。

宋景公这天上朝时,太史官禀报:“昨晚,下官发现荧惑守心,这是个大凶的星象,请大王召集百官商议对策。”

宋景公便召集百官,问他们有什么办法。文武官员面面相觑,谁都不敢说,因为荧惑守心标志着君王遇祸、宫廷遭灾,怎么开口向国王解释呢?这时星占家子韦上前说道:“荧惑守心是最不祥的星象,主君王大祸。不过,大王可以通过祷告驱禳的办法,把这个灾祸转移到宰相的身上。”

景公说:“这怎么使得?宰相是助我治国的人。我若移祸给他,岂不惹天下人耻笑。”

子韦说:“那大王还可将灾祸转移给百姓。”

景公不高兴地说:“你开什么玩笑,人民都死了,我还做什么国君?”

子韦又想了想,说:“那就别转给人了,转成今年年成不好,也能过这一关。”

景公有些愠怒:“年成不好,必有饥荒,人民会挨饿。为了自己而坑害百姓,这算什么君王?这是我的命,我自己承担吧!不用你出这些馊主意了。”

子韦一听非常高兴,率众大臣一齐向景公礼拜,说:“微臣向国君贺喜,您这种情愿自己受难,也不嫁祸给臣民的德行,一定会上达天庭,天帝不但能使您免祸,而且您一定还会延寿。”

果然,这一天什么事也没发生,到了晚上,太史官陪着景公和子韦再观察天象,发现火星已经离开了心宿。

看起来,这两人似乎都是无神论者,宋景公正气凛然,舍己救苍生;而子韦在“欲擒故纵”,用计劝说安慰宋景公。其实这两人对星占都是深信不疑的,只是他们又都相信“至诚能感天”,令上天对国家君王的命运做出新的安排。史书上也接着记载:这天晚上火星不但离开了心宿,而且走了三舍,看来上天的确被景公的德行给感动了。火星离开了心宿,表明灾祸离开了宋国。

理论的解释:天人感应

明朝初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城,赶走了侄儿建文帝,自己坐上了皇帝宝座。

一天,朱棣忽然接到了钦天监的急奏,内容让人震惊:“异星告变,光芒甚赤,急犯帝座”,意思是会有一颗红色的星星,会侵犯帝星,这意味着朱棣可能会遭受血光之灾,是大凶之兆。

上朝时,朱棣就开始关注大臣的表情、神色和服装,看谁的服装或者饰物上有红色的东西。很快,朱棣发现御史大夫景清“内着绯衣,腰藏短剑”,正要行刺。

被捕后,景清破口大骂“叔夺侄位,如父奸子妻。尔背叛太祖遗命,人人得而诛之”。最后,景清被以“磔刑”处死。

这个故事载于《明史》,不管钦天监的急奏是不是真的存在,但可看出,历朝的君主都把天象当成一种重要的征兆,并指导他们统治。所以,中国古代的天文机构、天文仪器都是政权的象征,由这些地方提供“祥瑞”或者“凶兆”。

这一切最为重要的源头,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董仲舒说,天和人尽管不同,但还是能够互相沟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所以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一旦发生了天灾人祸,帝王们都要纷纷发布“罪己诏”祈求上天的原谅。

利用兆头玩政治

人们虽常常被各种兆头所困扰,但也会主动利用兆头来玩政治。

唐朝时期的天才诗人骆宾王,就深谙兆头文化。骆宾王不喜欢武则天,想起兵造反,并且还想拉拢当时的中书令裴炎。骆宾王担心裴炎不和他一起造反。就打起了兆头的主意,并特意作了一首歌谣:“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这首歌谣包含着裴炎的名字,暗示他可能成为皇帝。歌谣发布后,很快就传到了裴炎耳中。

在人们普遍相信兆头的文化氛围下,裴炎坐不住了,于是主动和造反的骆宾王联系。据说,骆宾王见到裴炎的时候还装模作样问了一句:“谣谶是怎么说的?”可见在当时,谣谶已经成了不少人的行事依据。如果运用得当,确实能够事半功倍。

选自《老年文汇报》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