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上与乡音重逢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人生故事 > 半月谈 >
 
在互联网上与乡音重逢
2014-11-14 10:46:08 /故事大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或下一篇】

“乡音苑”网站中的“说者地图”

文/沈佳音 易萱

这是一张中国的方言地图。每个图标就是一段用方言讲故事的音频,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方言种类。成千上万的网友来这里听千奇百怪的各地方言,或者秀一下自己已经有些生硬的家乡话。

制作这张地图的是两个美国人。

柯祎蓝(Kellen Parker)和司圆直(Steve Hansen)从2009年起开始筹办这个旨在记录中国“正在消逝的方言”的网站“乡音苑”(Phonemica)。方言地图便是网站的主打之一。自2013年4月上线以来,网站已经拥有150多段录音。

乡音不在鬓毛衰

柯祎蓝是台湾清华大学的语言学研究生。2006年,他第一次来到大陆,在长三角一带生活。学过几年汉语的他发现完全听不懂当地人说话。于是,他开始学各地方言,南京话、常州话、上海话、苏州话等等,还为此开了一个博客。

司圆直通晓中文、西班牙语、韩语和拉脱维亚语等多种语言。他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项目任教,同时还开了一家咨询公司。2007年,刚到北京时,他也经常听不懂北京话,觉得很有意思。所以,他经常拿着一支录音笔,听到不同口音的话就录下来,研究其中的微妙之处。他开玩笑说,北京人就像纽约人,觉得自己就是世界中心,把其他地区的人说的带方言口音的普通话叫做“方言”。他也开了一个博客,叫“北京的声儿”。

共同的爱好让两个美国人在异国他乡有了交集。他们共同创办了中文语言学博客Sinoglot。

他们迷恋中国方言的丰富多彩。不过他们也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尤其是离开家乡的年轻人,生活在普通话的世界里。他们用普通话与家人聊天、和同事寒暄、听老友叙旧、找校友聚餐。他们的方言长久地沉默着,甚至消失。

“在上海,我经常看到两个人用上海话在聊天,但一面对孩子,他们立刻转用普通话。他们对我说这是为了孩子以后上学和工作的便利。再过几代,也许就都不会说方言了。”柯祎蓝说。

柯祎蓝和司圆直觉得很可惜。美国有两个名字叫做Ozark(欧扎克)和Appalachian(阿帕拉契)的部落,一度非常封闭。他们的语法很特别,用词也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当时,很多美国人笑话他们的方言土。于是那里的人就学习“美国普通话”,后来,使用那种土话的人越来越少。那种土话很有价值,它与那个部落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紧密相连。

他们明白所有的方言都有“被普通话”的趋势。“我们无力阻止这样的改变,但是我们希望保留住方言这份文化遗产。”于是,他们萌发了创办“乡音苑”的想法,希望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汉语每一种方言的声音。

用维基百科的方式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双色人生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