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选自即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黑明作品《100个人的战争》)
刘增钰,1918年8月3日生于山西省昔阳县沾尚镇一个亦儒亦商的家庭。接近百岁的刘增钰身板硬朗,记忆清晰,有一股军人和文化人特有的气质。他说:“当时我所在的八路军129师,刘伯承是师长,邓小平是政委,秦基伟是我们的支队长。那时这些人都还不出名,整天带着我们在山里打游击,打游击一般都是偷袭,不和日本鬼子正面对着干,打一下赶紧就跑。跟着部队连打带跑,一个月后我就当了班长,第二个月就当排长,第三个月就被破格提升为连长。之所以当连长主要是因为我打死了一个抓鸡的日本鬼子。”抗战的时候,刘增钰除了在榆次,太谷、寿阳、平定打过一些小仗,还打过反九路围攻和百团大战的大仗。1949年8月,刘增钰从昆明调到北京,参与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担任空军部队第一任文化部长,创办《空军文艺》,创作长篇小说《风雪太原城》。1958年调入总参,一直在解放军某部担任军职政治委员,1984年离休。
王保禄,1927年生于山西省晋城县北石店镇小车渠村,7岁时父母双亡。1942年,王保禄被日军抓到劳工集中营,两年后他终于逃出,跑到晋城报名参加了八路军。1955年,王保禄作为一名连长,认识字少,点名都很困难,随后他被派往武汉,进入解放军第一高级步兵学校从汉语拼音学起,学了3年文化,回到部队他又升为团长。“文革”期间别人倒霉,他却在楚雄军分区当了司令、书记,当州革委会副主任,一直干到1982年离休。他感叹自己这辈子要过饭、逃过荒、扛过枪,庆幸现在是想吃什么有什么。我说国民党的很多抗战老兵现在吃饭都困难,他说这就是运气,那时他当兵也是赶上了共产党,要是赶上国民党,日子也不好过,那时谁也不懂部队好坏,为了吃饭,一般都是赶上哪家去哪家,谁都不可能预想未来,所以跟着共产党还是走对了。
徐增保,1918年3月26日生于江苏省沭阳县李恒乡河西大队西河村。1940年,听说游击队管吃、管穿,每月还有五毛边区币的酬劳,他毫不犹豫加入了游击队。后来他被编入黄克诚任师长的新四军部队,成为一名马克沁重机枪的机枪手,无论是驻防淮北、海州、威海期间,还是在河流、村庄、芦苇荡,他们都与日伪军有过多次交火。1984年离休,1987年他荣归故里,花1.2万元在沭阳县城买下一处小院,安享晚年。聊天结束准备拍照的时候,徐增保的老伴周阿姨从里屋拿出一个塑料袋给我看,里面装的全是纪念章。他打了10年仗,一共得了14枚奖章,这些奖章一次都没戴过。打开塑料袋,我发现最耀眼的两枚就是崭新的独立自由奖章和解放奖章,另外还有已经氧化变色的抗美援朝纪念章、辽沈战役纪念章和多枚珍贵勋章,我们给徐老戴上几枚他自己挑选的勋章,为他拍了几张照片。
刘景轼,1918年10月1日生于成都蒲江县澜江堰村。1937年9月,刘景轼报考了黄埔军校成都分校,在军校集体加入了国民党。1939年初,刘景轼成为一名中校,秋天便被派往中央防空学校游动教育研究班学习,毕业后回到四川省防空司令部担任监视队副队长,同年11月,日本鬼子派来二十多架飞机轮番轰炸成都,他们在成都中江击落了日军的第一架飞机,摔死的7名日军中有号称“轰炸之王”的奥田喜久司大佐。1947年,刘景轼辞职,从重庆回到成都。1950年12月被捕入狱,1975年12月才获得自由。1983年回家后,刘景轼在家看书、练字,靠每月的十几块钱生活费养家糊口。在刘景轼的房间,不仅能看到他的书法集《拙耕爪痕》和《简论诸子百家》等著作,还能看到《南方周末》《作家文摘》《炎黄春秋》等报刊和各种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