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玉露:古法的复兴与落寞(2)

 
恩施玉露:古法的复兴与落寞(2)
2015-07-04 06:38:30 /故事大全

恩施玉露是中国绿茶中蒸青的代表。蒸青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制法,在唐代时已趋于完善,及至宋代一直都是制茶的最主要方法。自唐至宋,贡茶兴起,饼茶作为贡茶因此最负盛名,到了明代时茶人逐渐认识到,团饼茶在制作过程中水浸和榨汁都有损茶叶的香味,于是在朱元璋诏令废团茶兴叶茶后,蒸青散叶茶从此开始盛行。恩施玉露就是一种蒸青散叶茶。

恩施是历史悠久的产茶区,从宋代开始就有了茶叶生产的记载。至于恩施玉露的出现,已经到了清康熙年间。蒋子祥在黄连溪的老家当年有位姓蓝的茶商,垒灶研制出一种紧圆挺直、色绿如玉的茶叶,称为“玉绿”,到了1937年,湖北省民生公司在黄连溪毗邻的宣恩县设厂制茶时,因茶毫白如玉,格外显露,于是将其改名为“玉露”,并销往襄樊、光化、豫西等地,甚至远销到日本。

原名玉绿的恩施玉露是清代40多种名茶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个使用蒸青制作的绿茶。至清时,炒青已经成为绿茶的主要杀青技法,这种趋势一直延续至今。杨胜伟说,除了恩施,只有浙江的平阳黄汤也是在使用古法蒸青做出的黄茶,其他一些地方做的蒸青茶,都是近几年的新创,无历史传承,也谈不上规模和影响力。

蒸青的特性让恩施玉露比大多数炒青绿茶的工艺要复杂得多。蒋子祥的工厂里已经实现了全部机械化的生产,但为了展示传统工艺,在几个门市部特意设置了手工制茶的展示区,在这能看到已在量产过程中被完全淘汰的原始蒸青灶。

从外观上看,蒸青灶和普通的农家柴火灶基本类似,只不过不再用农户蒸饭用的老式木甑,而是在灶台上架一台蒸青箱,里面放一只活动的蒸青屉。鲜叶摊放在晒席上散热失水时,灶上已经开始燃起大火煮水,为上面的蒸汽屉预热。摊放完全后,沸水产生大量蒸汽时就可以上屉蒸青了。蒸青屉底部平铺篾片,将鲜叶均匀地薄摊在上面,插入蒸青箱里,蒸汽时间只需要短短的一分钟。

蒸出来的叶片十分俊俏。摊放后的芽叶本已蔫软,这时突然又焕发了生机,蒸汽过后重新变得汁水饱满,翠绿盎然,和炒青之后水分散尽、叶败芽黄的颓势有天壤之别,看上去就让人增添了几分喜爱。杨胜伟曾经对蒸青后的叶片进行生化成分测定,这时虽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被完全钝化,但其表面水分反而增加了6%~10%,这也是制好之后的恩施玉露能够保持色绿如玉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一次上屉的鲜叶最多只有半斤,这么蒸的确是太慢了。蒋子祥的生产车间里已全部改成了自动化的蒸汽设备,鲜叶从传送带上缓慢地经过一只蒸汽滚筒,近一分钟之后从另一侧掉落进扇干槽内。

恩施玉露真正的难度是在蒸汽之后。我们在屯堡乡里找到老茶师雷远贵,他在一家茶叶公司上班,公司还保留了后续手工制茶的环节,他的手艺因此有了用武之地。他今年59岁,他的大伯雷大连是比杨胜伟还早一辈的老手工茶人。雷远贵跟大伯学了恩施玉露的制作方法,很早以前是在家里的小作坊做,后来地方上茶叶经济不景气,他改去种田,十几年前才重新回到这个行业来。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