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 站在文化启蒙的节点上

 
故宫 站在文化启蒙的节点上
2015-10-10 20:13:56 /故事大全

每天有这么多人顶着北京秋天的烈日在故宫排队6个小时看展览,连“《石渠宝笈》特展”的负责人、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主任曾君都没有想到。这不是故宫第一次“晒宝贝”,武英殿《故宫藏历代书画展》已经展了7年;这也不是有群众基础的《清明上河图》首见天日,10年前故宫里就“晒”过了,后来陆续在香港和上海也展出过。

这次“爆款”的形成,只有放在博物馆的坐标系里才能解释。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它并不是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而是一座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宝库,全国文物收藏单位保管的一、二、三级珍贵文物里41.98%都在故宫。作为一座博物馆,除了收藏和研究,它还肩负着展示和教育的功能。如果翻看欧美博物馆的历史,从建立到发展,开启民智的目的和功能始终贯穿,而到了现代博物馆时期,更强调在城市生活中占据重要角色。卢浮宫馆长H.Valorette说:“今天,博物馆是公民责任的工具,是批判精神的孵化器,是品位的创造地,它保存着理解世界的钥匙。它必须有能力通过各种手段,把这些钥匙传递给所有其他的人。”

外部的环境也是衡量博物馆的轴线,再回到世界博物馆的历史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那是中产阶级大量产生的时代,富裕的人们从生活必需品转向对美观和愉悦的消费,而获得知识与品位的途径之一,是对博物馆的膜拜。

《石渠宝笈》展的六小时长队,其实是故宫博物院往现代化博物馆道路上前行的积累,也是社会民众对审美的渴望。放在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间点上,“爆款”并不是一个偶然,很多年后也许会成为描述现今中国社会的横断面。

《石渠宝笈》特展

“咱们干点儿什么事儿?要不去看看这座城市的文物?”莎士比亚在《第十二夜》里的这段话如今也有指导意义。《石渠宝笈》特展开幕一个星期,我在广西的同学在朋友圈里晒了四张故宫的照片,直到那时我都不相信她已人在北京,毕业那么多年,她从没回来过。可她真的是为了看这次展览专门飞来的,8点15分赶到午门,网上预约门票的排队已经几个迂回,横着午门城楼的宽度,队尾排到太庙门口。执勤的师傅告诉她,其实排队是没用的。果然故宫检票开始,所有排队的游客像鱼一样涌向检票口。

看展览的文化熏陶前,是一场运动与体能的热身。先是考验100米跑的爆发力,得用最快速度通过检票口,过了检票口考验的是中长跑的耐力,跟着人群狂奔,不能停留,稍微停下几步,后面的人群就像潮水般冲到了前面。我同学是健身爱好者,有跑步的习惯,在五湖四海的游客里爆发力和体能都属于中上,她在检票一关冲进了前10名,长跑也没落后,8点28分排到了武英殿的门外,10点钟进入大殿,跟普遍排6个小时的观众们相比,事先计划和体育锻炼让她节约了不少的时间。

为了配合这个特展,故宫出版社的杂志《紫禁城》九月号的内容全是中国古代书画专家们对《石渠宝笈》的研究成果,开展10天,这本小众的杂志在故宫和故宫附近的大书店里就卖光了,不少游客捧着杂志度过漫长的排队时间。

所属专题:

更多精彩,请点击: 故宫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