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 穿越大数据神话与数字包装 我们看见了什么(4)

 
票房 穿越大数据神话与数字包装 我们看见了什么(4)
2015-11-01 22:23:27 /故事大全

从2011年开始,行业里真正注意到了“粉丝电影”这种存在。那年杨幂的《孤岛惊魂》创下了国产惊悚片票房纪录,有9000万元。

那时杨幂还是刚刚凭借《宫》走红的电视剧当红小花,一下就能撑起一部电影的票房震惊到了不少老行家。“杨幂粉丝”被认为是票房里的重要战斗力。在微博电影营销规则还没有完全建立的2011年,“杨幂粉丝”在微博自发组织“晒票”活动,扩大电影的影响力。一位“杨幂粉丝”称,自己三天看了六遍《孤岛惊魂》,就为了支持杨幂。片方当时承认“杨幂粉丝”对票房的影响,但认为“粉丝”只是带广大学生群体进电影院的一个发酵剂——可承认《孤岛惊魂》的票房来自放暑假的学生,依然是杨幂号召力的一部分,当时她还是一个受众群很低龄的新偶像。

去年到今年,最热门的名词是“小鲜肉”,用鲜肉们拍电影也成为潮流,《重返20岁》(有鹿晗)、《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有吴亦凡),都是这种吸粉型艺人的获利者。“粉丝”反倒是最喜欢吹捧“演员个人票房纪录”的一个群体,他们可以为了自家偶像的“个人××亿票房”用尽所有资源,“粉丝”之间鼓励大家多买票多看,带身边朋友看,呼吁“粉丝”们都打电话给电影院问排片以增加院线经理对某个电影的重视程度……

《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在北京首映的那一天,就能明显看到吴亦凡对票房的带动作用。票务太紧张,导致好几个媒体人居然进不去场。现场乌泱乌泱的都是“粉丝”,黄牛混迹其中找每一个看上去不是“粉丝”的人问:“有票吗?”黄牛收票的规则是:有吴亦凡出现的场次,票价才能炒到几百上千,其他场次则只能比普通电影票贵两三倍而已。

被投资方夸张的神兽们

上文中提到的“30亿票房女王白百何”,是中国电影市场里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可以知道是什么人在喜欢范冰冰、黄晓明、杨幂、刘诗诗,但谁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观众群体真的在喜欢白百何。明明普通人都说分不清她的脸,但资方认为她就是小妞电影代言人和“票房福将”。

不过资方的这些盲目信任里,白百何好像比“漫咖啡四大神兽”还合理些。漫咖啡是北京一个影视圈人经常出没谈项目和扯淡的地方,据说每一桌在狂侃的项目里都有这几个人中的一个或几个:范冰冰、黄渤、黄晓明、Angelababy。甚至发生过这样的真事儿:黄晓明经纪人在漫咖啡听见隔壁桌说“铁定敲好了黄晓明”,但他自己完全不知情。

事实上这些艺人,除了黄渤,其余人票房成绩未见得都有多好。范冰冰的票房成绩摆在台面上,最新的《王朝的女人:杨贵妃》,马震炒得轰轰烈烈,最终票房只有1亿多元。之前的《万物生长》,有冯唐的所谓大IP加持,又有李玉这个每次都能把范冰冰拍正常的黄金搭档,还赶上了青春片热潮,结果票房还不及《左耳》、《匆匆那年》这些烂片的三分之一。黄晓明这些年的电影里,真正能让观众记住的只有《中国合伙人》。至于Angelababy,早年在电影里演的都是女配,这两年的电影里,只有在顾长卫的《微爱》里是绝对的女一号,《新娘大作战》和倪妮是双女主,唯一的高票房电影只有《奔跑吧,兄弟》的大电影。除了黄渤之外的三个神兽,票房和口碑其实都没有保证,但新闻话题和抢头条能力,是准准的。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原因——反正选谁都肝儿颤,干吗不选个能保证电影天天上头条的?

这些年关于中国电影的理论也在不断更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去谈论电影的成功学。一开始说“屌丝”概念,后来又说青春概念,再后来韩寒和郭敬明都去拍电影了,有说是“粉丝”现象的,有说这是个观众都要借电影给自己打标签的。这一年之内最火的概念是“IP”,最终结果就是以往认为不入流的故事,玛丽苏杰克苏言情,全部都被拍成电影。真正的文学作品反而没有人改编,好编剧写故事时也被告知要换个思路:先做个IP,再做故事,完全本末倒置。大环境如此,资方的演员崇拜,也只能看社交媒体上的热乎劲儿。

这仍然是一个草莽英雄的混乱时代,尚且没有人能给中国电影市场下一个真正的诊断结论,因为我们都身处其中,盲人摸象。站得足够远,完全感知不到那些高烧,才有可能看得清楚。

唯一肯定的是,当钱累积到一定程度,观众消费到一定程度,市场最终会有成熟的可能。从去年到今年,“口碑”在逐步被重视,《夏洛特烦恼》在民间的评价里始终优于《港囧》,就是一例。当电影回归电影本身而非概念的时候,观众分得出自己真正要看什么,“票房号召力”就会明晰,且有意义。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