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 :中国电影新马甲 互联网+资本风潮与城镇化背景(6)

 
IP :中国电影新马甲 互联网+资本风潮与城镇化背景(6)
2015-11-01 23:11:02 /故事大全

“说一个剧本一个类型一定大卖,基本就等于说自己不懂电影。”陈嘉上说。一些行业人士用“霸权”、“强势”、“闷声发大财”之类词汇攻击拥有大量IP的公司,似乎从反面印证了IP变现的能力,可是单就电影作为投资项目并不够好,不仅投资体量大,风险也更大。田蒙觉得,电影产业里走金融玩法、股市因素路线的作品是极少数,大多数时候,钱永远是电影人需要担心的问题,无论什么IP。

IP与原创这一对手心手背的命题,有一段时间在从业者眼中达到了非此即彼的程度。“原创还是IP?”电影产业论坛把这两个词干脆做成了对立面。编剧张家鲁(《狄仁杰》、《寻龙诀》)感慨,电影圈现在很浮躁,不好好拍片只想囤积IP赚快钱。“以前我们在咖啡馆喝咖啡,坐下来之后,这一桌在谈剧本,那桌在谈项目的合作,但是现在你坐在咖啡馆里,你听到的是说这家公司要收购,那家公司要上市。”

所有采访对象都告诉我,中国电影和互联网,离真正的IP运营还有相当距离。经常被用作IP范本的是“漫威”的《复仇者联盟》。不熟悉绿巨人和美国队长没关系,知道钢铁侠是个高富帅就已经可以进电影院了。但是不同角色的不断增强,拉拢新“粉丝”,通过漫画书和衍生品一直不断给IP加温,“小IP精心呵护也可以长成大IP”。如果套用这个中国独创的IP电影理论,“《指环王》、《007》这样的作品才是超级IP。打磨多少年,出多少部连续电影,才能出一个这样的超级品牌”。

相对让IP涵盖整个产业链范畴并且一招制胜的企图。众多受访电影人说:回到小说或电影本身,没有一个内容是天生适合多渠道的。中国影视行业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行业已经出现了细分,网络小说与电影编剧是不同工种。一个小说可能只表达一个女孩喜欢一个男孩的哀怨情绪就够了。没有故事核,没有戏剧任务,没有变化冲突,就无法适应电影电视改编的需要。即使这一行业最前端的操盘人亚亚也认为:“目前国内IP能全渠道发展的还没有,我们还没哪个作品真正衍生出品牌概念。”

IP作为一种电影马甲,足够新颖,但它就是电影票房不二法则?至少目前没有被证明。中国电影票房的飙升,或者原因在这个马甲之外。

买票的21.4岁

21.4岁是中国电影目前计算的平均观众年龄。比起2014年统计的19~40岁这个区间段,21.4岁达到了中国电影观众前所未有的年轻度。“对读者来说,霸道总裁、面瘫男都已经过气了。”版权买手亚亚告诉我。看到“同一个模式的故事套着不同的壳子拿上来”,她立刻就会放弃一个哪怕畅销的金牌作者,因为“粉丝”抛弃他的速度远远高于想象。

在网络世界里成长起来的IP,自诞生起背后已经是从读者到“粉丝”再直接“嫁接”到用户的庞大群体,这是以往电影模式最艳羡的基础。尤其目前中国电影的回报模式比较单一,基本就是靠一张一张卖票。“‘85后’到‘95后’的创作者大都脱离了闭门造车。”一些有大用户量的IP改编电影后拒绝承认自己是“粉丝电影”,认为“粉丝”圈子过小,殊不知“粉丝”才是口碑传播的最有力武器,更是票房的基石。

网络连载小说、游戏是完全自由化的市场竞争,缺少读者阅读会被网站毫不留情地斩断,“粉丝”喜欢的角色可以增强他的故事线。作者非常谙熟读者心理,有些不仅善于在豆瓣、微博上与读者互动,而且会有意识的把自己当作明星来经营。看似玩转网络的“90后”恰恰是最无法总结出规律,因为他们以巨量失败为前提;试错成本,从来不在观察轴之内。

网络文学大户“晋江”,本身有在线作品65万部,签约影视的IP上百部,但目前成功上映反响热烈的,不过两三部。原因在于从读者到“粉丝”再到用户的年纪比较低,喜好不固定。而一旦出现IP购买,作者往往走上短平快的复制之路,不敢轻易变换路线,然而市场趣味瞬息万变,创作力反而受到限制。

另一个数据证明的是年轻人的消费力。截至“十一”黄金档末,2015年累计观影人次达到9.93亿人次,2014年整年为8.3亿人次。估算今年中国人均观影次数将在1.7次左右。按此速度,中国电影2017年或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观众量的电影市场。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