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曼彻斯特》:痛苦比海更深

 
《海边的曼彻斯特》:痛苦比海更深
2017-05-17 10:55:16 /故事大全

在刚刚结束的第8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海边的曼彻斯特》拿到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改编剧本两个奖项。如果说《爱乐之城》讲了一个梦想与爱情不能两全的故事,那《海边的曼彻斯特》就更为绝望,它在试图告诉观众,有些痛苦是永远无法被治愈的。

不可救赎

若你不喜欢卡西·阿弗莱克,不喜欢蓝色调的海,也对莱斯理·巴伯的音乐不感兴趣,那《海边的曼彻斯特》的前一小时就真的会令你昏昏欲睡。

故事从波士顿开始。一身蓝色制服的水管工李被各种难缠的客户呼来喝去。在美国的影视剧里,水管工常常是个敏感的角色,他们总会成为杀人狂或女主妇的勾引对象,总之,不安分。

而卡西·阿弗莱克饰演的这个水管工面瘫又无聊。他机械地应付老人的各种琐碎问题,无意中听到女主人对自己的性幻想也无动于衷,只有被另一位大胸主妇指责时,他才动了气,毫不怜惜地冲对方一通乱吼。

像所有蓝领工人一样,下班后,李要在廉价小酒吧里喝上几杯。他从不与人闲扯,也不请任何有姿色的女人喝酒,即便被美女搭讪,他也如石佛一般心无杂念。如此安静的一个人,却会在几杯酒下肚后撒泼闹事,他揪住瞟过他几眼的两个男人不放,最终寡不敌众,带着一身伤回到破败的单身汉的家。

如愿以偿——我是说,阿弗莱克的表演在告诉你,被打才是李的目的。这个男人不需要社交,不需要女人,也不需要像样的生活。喝酒、被打,清理后院那铲不完的雪,这是他活下去的动力,似乎也是他生活的意义。

导演肯尼思·洛纳根用这样几个场景和镜头塑造了一个谜一样的男人,直到他接到来自海港小镇曼彻斯特的电话,这个男人的秘密才被一层层揭开。

李的哥哥乔伊病故,他不得不回到故乡曼彻斯特处理哥哥的后事,并接管哥哥的儿子帕特里克。面对哥哥的离开,李依然没有悲伤,他像处理那些别人家的管道、地漏一样,帮哥哥签字、办证明、联系殡仪馆和亲朋好友。

唯一的意外是,侄子帕特里克闯进了他封闭的世界。这个16岁男孩与叔叔的状态截然相反,他是学校里受女孩欢迎的小帅哥,有两个女朋友,是冰球队主力,拥有自己的乐队,闲暇时会和好朋友喝饮料、胡乱聊天。叔侄俩唯一的共同点是,两人都用逃避和隐藏感情的方式面对至亲的离世。

随着李回到故乡,他的过去也以闪回的形式一幕幕呈现在观众面前。回忆中的李是一个开朗的大男孩,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他与侄子的关系也并非今天这样疏远。他们有一艘船,船上刻着李和乔伊母亲的名字——克劳迪娅·玛丽。三人在船上度过的那些快乐时光,如今看来恍如隔世。

曾经的李哪里去了?当律师宣布,李将接替乔伊成为帕特里克的监护人时,导演给出了答案:多年前,与朋友玩晚了至深夜的李出门买啤酒,却忘记把填满柴火的壁炉加上防火屏。大祸就这样酿成了。房子被烧得一塌糊涂,消防员救出了昏倒在一楼的妻子兰迪,却没有时间抢救李和兰迪的三个孩子。一夜之间,李成了家庭的罪人,小镇的罪人。他被巨大的罪恶感和悔恨淹没了,尝试自杀无果后,终于选择了一种行尸走肉般的生活方式,作为对自己的惩罚,也是对自己的救赎。

按照经典的好莱坞故事走向,李会被侄子帕特里克拯救,放下过去,回归正常的生活轨迹。但肯尼思·洛纳根没有这样做,他相信有些伤痛是无法治愈的。“Ican‘tbeatit.”他让李放弃了侄子的监护权,重新回到波士顿,回到无休止的自我惩罚与救赎中。

平凡之路

2016年初,《海边的曼彻斯特》在圣丹斯电影节首映,好评如潮。如今这部小成本电影又拿到六项奥斯卡提名,成了《爱乐之城》的最大竞争对手。

不知此刻的马特·达蒙是否已经在捶胸顿足,毕竟,他错过了这个最好的成为导演的机会。“是马特·达蒙和约翰·卡拉辛斯基把这个电影带给我的。”洛纳根在很多个场合解释过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在最初的计划里,约翰·卡拉辛斯基打算在电影中扮演一个角色,而一直想转型做导演的马特·达蒙更是希望能自导自演这个故事。

剧本筹备了三四年,除了洛纳根依然站在原地,约翰·卡拉辛斯基和马特·达蒙都离这个故事越来越远了。

卡拉辛斯基退出了这个项目。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马特·达蒙说:“我本来计划参与拍摄,试图赶在《火星救援》开机前完成。但那两年间我手头有《火星救援》《长城》《谍影重重5》等项目,工作量太大,实在没有时间参与拍摄。最后就退居幕后,成了制片人。”

按马特·达蒙的说法,他主动出让了电影的导演椅,因为“洛纳根的剧本太适合他自己导演了”。但更可能的原因是,作为目前好莱坞最具票房号召力的男演员之一,马特·达蒙已经很难把自己从密集的商业片项目中抽离出来了。

戏剧编剧、导演出身的肯尼思·洛纳根一直是好莱坞的编剧好手,他曾是《纽约黑帮》的三位编剧之一,也曾自编自导过《玛格丽特》《请再靠近我》等小成本电影,和马特·达蒙多年的朋友关系,也让他们能够彼此信赖。

尽管在好莱坞混了很多年,洛纳根却依然不是一个流水线编剧或导演。当年制作《玛格丽特》时,光是后期剪辑部分他就花费了六年时间。电影公映,男主角马特·达蒙又重新年轻了一次。

创作《海边的曼彻斯特》依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洛纳根说,整个项目花费了三年时间,马特·达蒙却认为,从有了故事雏形算起,洛纳根一共耗掉了六年光阴。

当年,马特·达蒙和卡拉辛斯基留下一个故事梗概,男主角因为内心受到重创离开了自己生活的城市,后来因为哥哥的离世不得不回到故乡,考虑成为侄子的监护人。两人提供了一些故事细节,就放心地把后面的工作交给洛纳根了。当然,在最终的剧本里,洛纳根几乎删掉了两人提供的所有故事细节。

迄今为止,《海边的曼彻斯特》已经在多个奖项评选中拿到了“最佳原创剧本奖”。这是一个平凡的、很难掀起波澜的故事,需要靠精巧的层层推进和细节吸引观众,相较于冲突强、结构明显的故事,这部电影的剧本更难驾驭。

洛纳根选择的方式是尽可能地生活化,所有的感情都是内敛的。他设计了很多不合时宜的对话,细细琢磨后又觉得,这些不合时宜反倒真实。在得知哥哥的死讯后,李赶到医院,他没有崩溃大哭,却如丢了魂一样,在电梯里与医生聊起另一位医生的新生婴儿。面对父亲的去世,帕特里克一直是冷漠的,直到他打开冰箱,看到冻在里面的生肉,情绪才瞬间崩溃——那些冻肉让他想到依然冻在冰柜里的父亲。

电影中也有很多看似可有可无的细节,这些细节也是洛纳根精心设计的。火灾发生时,李的妻子被抬上救护车,手推车的支架收了几次才成功,悲痛欲绝的李看着消防员包裹起孩子们的尸体,却还下意识地捡起了刚从超市买的啤酒和尿不湿。

最悲痛的话题和最琐碎的生活矛盾常常无缝衔接。李和侄子本来在商量哥哥的下葬问题,他却又突然抱怨侄子没有戴一副像样的包住手指的手套。帕特里克在车里说“我们走吧”,李一脚油门准备开车回家,侄子却开了车门准备下车去看父亲的遗体,语言的歧义让两人吵了几句。在父亲过世的当晚,帕特里克请朋友来家里陪他,几个人从缅怀乔伊叔叔聊起,聊着聊着就跑题到了《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突然的沉默才让失去亲人的痛苦重新填满屋子。

洛纳根还大胆地在电影中设计了很多沉默的瞬间。这很考验编剧、导演的自信和观众的耐心,好在阿弗莱克的表演到位,那些沉默的瞬间反而酝酿了更深沉的情绪。

洛纳根说,第一稿剧本他写得很快,故事基本是按时间顺序讲述的。这稿剧本完全无法令他满意,他不得不花费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对原剧本进行修改。他把材料打碎,重新进行组合,在顺序的故事中,插入闪回以往经历的内容。

圣丹斯首映后,洛纳根曾解释自己这种独特的不加任何提示的闪回手法:“整个故事发生在七年之间,而现在进行时的部分只有四五个月。电影中的闪回片段非常重要,我尝试让故事从波士顿开始,然后闪回到李之前的经历,闪回的片段不多,但这部分好像是另一个平行展开的故事。当我把这部分加入剧本中时,我才觉得这个故事更强了。”

至于这些闪回镜头如何顺畅地融入当下正在发生的故事,洛纳根并没有考虑那么多,因为“那是导演的事”。但当他自己成了这部电影的导演,他就不得不绞尽脑汁,考虑如何让两部分故事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最终,他选择不加任何提示地闪回到过去。很多观众甚至无法一下辨认出那些闪回镜头,当下与过去的关系更为紧密了。而当你习惯了这种叙事节奏,就能完全融入洛纳根构建的这个双重世界。

如今,我们很难想象,如果由马特·达蒙来指导,这部电影会以怎样的风格呈现。洛纳根的《海边的曼彻斯特》是蓝色的,宁静而美丽。男主角李的心境似乎与周遭的世界没有关联。洛纳根从来不喜欢用象征主义手法,也不喜欢用景物来衬托情绪。在他看来,这些手法都会让电影显得“不够真实”。“当我情绪很差时,我的沙发不会深上四个色调;我的朋友去世时,天不一定会下雨。在视觉上呈现一个现实主义的故事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个世界并不总是和你的故事、角色的性格发生关系。”所以,电影的拍摄地曼彻斯特依然是一座美丽的港口城市,唯一变化的是李,这些景色、这些故乡的人和他没有关系,他对一切都漠不关心。

洛纳根在竭尽全力讲一个无法被治愈的中年男人的故事,但他却在这个处处与死亡有关的故事里安插了很多幽默和笑料。几乎在每场《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放映中,观众都会大笑几次。

洛纳根曾解释幽默与电影的关系,他说,他从没看过一部毫无幽默感的可以称之为优秀的电影。如果一部电影里没有幽默和情感,他就不认为这里面有什么生活可言。

洛纳根把幽默视为这部灰色调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承担幽默这一任务的主要是卢卡斯·赫奇斯扮演的帕特里克。一个16岁的少年,他如何周旋于两个女友之间,如何与朋友相处,如何与古板的叔叔沟通,这些都冲淡了李所构建的阴暗气场,为电影带入了一丝活力。

进阶的演技

男主角卡西·阿弗莱克或许是《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最大受益者。他临危受命,从马特·达蒙手中接下这个角色,并凭借出色的演绎,拿下了哥哥本·阿弗莱克和好友马特·达蒙都求而不得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然而,在刚刚接手这个角色时,外界并不看好他,甚至因为男主角临时从马特·达蒙换成了卡西·阿弗莱克,电影一度找不到投资。

“我不会把这个角色交给任何人,除了和我一起成长起来的卡西·阿弗莱克,而且我知道,让他来演我是不会后悔的,他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演员之一。”马特·达蒙对好兄弟的演技很有信心。

在《海边的曼彻斯特》之前,阿弗莱克的演技如何还不好评价,但在这部电影之后,他的确步入了奥斯卡影帝级的演员行列,至少在演技这一单项上,他终于超越了自己的哥哥本·阿弗莱克。

电影中,卡西·阿弗莱克的表演是不动声色的。他完全把握了男主角的绝望心境,做水管工时他眼神冷漠,只是机械地履行着自己的义务。与侄子相处时,他在冷漠中加入了一些不知所措,内心深处的情感被轻轻拨动了。在这种几乎没有表情的表演中,卡西·阿弗莱克竟然还演出了层次感。

而在那些闪回的情节中,卡西·阿弗莱克又把七年前的李演成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人。他开朗、天真,甚至有那么一点混账。当年的李像极了眼前的帕特里克,他们同样需要朋友,需要派对,也需要家庭和女人。

为数不多的几场感情爆发戏,卡西·阿弗莱克都演得恰到好处。失火后,他在警察局里接受盘问,整个人都是迷茫的状态。当警察安慰并谅解他时,他不知所措,抢过警枪企图自杀。那场与前妻兰迪在小镇上偶遇的戏或许会成为影史上最经典的偶遇瞬间。米歇尔·威廉姆斯饰演的兰迪想收回曾经中伤李的那些话,渴望彼此原谅,并坦白依然爱着眼前这个男人。而李的情绪从淡定逐渐走向失控,他没有像兰迪一样泪流满面,只是含糊地应付着,竟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一个无法原谅自己的人却得到了警察,甚至受伤最深的前妻的谅解,这些谅解反而加重了他的痛苦。

电影内心戏太多,阿弗莱克为了明确地弄清楚李的内心情感和行为逻辑,拍戏过程中他总是缠着导演兼编剧洛纳根聊个没完。他会问洛纳根一些最为具体的问题,再根据对方的回答来丰富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也为自己设计了很多外化的表演方式,比如面无表情,总是把手插在兜里——一副拒绝交流与沟通的架势。

阿弗莱克与洛纳根是多年好友,两人的沟通几乎没有障碍,唯有一件事,他们用了很长时间,费了很多口舌才终于达成一致。

电影中的主要演员都是波士顿口音,这符合曼彻斯特的地理定位。洛纳根希望卡西·阿弗莱克也用波士顿口音说台词,阿弗莱克却极为排斥。

洛纳根在很多个场合都讲过这个波士顿口音的故事。“没有人这样说话,没有40岁以下的人还在用波士顿口音说话,我他妈的才不这样做。”阿弗莱克坚定地拒绝了洛纳根。但导演不死心,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当地的操着波士顿口音的年轻人,并以此来说服阿弗莱克。“这孩子40岁以下,但说的是波士顿口音,你就要这样来演。”最终,阿弗莱克乖乖听了话。

《海边的曼彻斯特》注定不会是一部大卖的电影,但却足够动人。在今天的好莱坞,以这样的时间和沟通方式创作电影太奢侈了。洛纳根知道,阿弗莱克知道,马特·达蒙更知道。

(实习生郑亚博对本文亦有贡献)

记者宋诗婷

打赏微信扫一扫,打赏作者吧~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