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柏
2032年,我刚毕业,就失业了。
我生于2010年,来自中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虽然家里每月要还3万元的房贷,妈妈还是拼尽全力,让我上了贵族幼儿园,每年学费12万元。
为了让我开阔眼界,从3岁开始,每个假期她都带我去国外玩,特别是美国。因为,她计划让我长大后在这里读商学院。
进入民办小学后,我上了奥数和英语课外辅导班,我还上了钢琴、马术和击剑兴趣班,每门课的学费都超过2万元。隔壁子涵学的是围棋和游泳,妈妈说格调不高。子涵喜欢打游戏,学习成绩不好,妈妈让我别跟他玩。
初中毕业,我就离开中国。妈妈早就帮我联系好了美国的私立高中,4年的学习和生活,又花了200多万元。
妈妈说我是个碎钞机,我本来可以有个弟弟或妹妹的,但是为了集中财力和精力,她打消了这个主意,毕竟质量比数量重要。她说,按照她严密的规划,只要我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我就可以变成一个印钞机,就像我的小舅舅,在投行工作,年薪百万。
正如妈妈规划的那样,我上了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
这时,中国的GDP已经超过美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比美国还快,妈妈决定让我毕业后回国。美国的工作签证已经很好拿了,中国学生基本一申请就有。
我回到国内,找了半年工作,至今没有结果。我不可能一下子就进入高级管理层,99%的金融交易员,包括股票、期货、债券的,都已经换成人工智能了。基金经理、投资顾问,80%也被人工智能替代;剩下的20%,是多次精简后留下的最拔尖的老员工。各公司还在裁员,很少招新人。
妈妈千算万算,没有算进人工智能。其实,在我7岁那年的5月,柯洁也输给了“阿尔法狗”,标志着在围棋领域,人类彻底被AI击败。专业的算法,已然开始渗透进各行各业,正偷偷地取代人类。
那时,美国的金融行业已开始裁员,但中国还没有太大动静。但12年后,在我读大一的时候,人工智能在中国超过了在美国的更替速度。
回头看,其实处处都是线索,只是妈妈过于关注我的学习,聚焦于和周围孩子的竞争,没太关心这些不相干的事情。对她来说,人工智能只是个“狼来了”的传说。在她精心为我设计的世界里,只有人算,没有天算。
子涵没有考上高中,他考了职高,学的是编程。工作几年后,有了经验,他又进入大学深造编程技能,专门为人工智能做程序设计。现在,到处都有人抢着要他。
人算不如天算。
人工智能对我们未来的影响,有几个重要的时间窗口。
先弄清人工智能的3个层次——
弱人工智能:擅长于单个方面的人工智能,比如“阿尔法狗”、无人驾驶、智慧医疗、金融交易、法律咨询,等等。
强人工智能:是指各方面都能和人类比肩的AI,人类能干的脑力活它都能干。
超人工智能:牛津大学教授、哲学家、智能人工思想家尼克·波斯特洛姆把超人工智能定义为:“在几乎任何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聪明很多,包括在科学创新、通讯和社交技能方面。”
超人工智能的出现,将会是对全人类巨大的挑战。
对于超人工智能,谷歌未来科学家雷·库兹韦尔在他的《奇点临近》一书中,预测的出现时间是2045年。专家们则相对保守,预测为2060年。
对于强人工智能——和人类并驾齐驱的人工智能,专家预测出现时间为2040年。
如果说,在这之前,人工智能还在悄悄地、慢慢地在各行各业玩“换人游戏”,那么到了2040年,人工智能就很有可能要玩“杀人游戏”了——它将在大多数人类从事的行业里无情地碾压人类。
在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里,提到“无用阶层”——全新而庞大的阶级:这一群人没有任何经济、政治或艺术价值,对社会的繁荣和荣耀也没有任何贡献。
“如果科学发现和科技发展将人类分成两类,一类是绝大多数无用的普通人,另一类是一小部分經过升级的超人类。又或者各种事情的决定权已经完全从人类手中,转移到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手中,在这两种情况下,自由主义都将崩溃。”
这里所说的超人类,指那些拥有强大算法的极少数精英。他们可以选择进行生物学上的升级——基因检测、器官更换、长生不老,或是像尼克·波斯特洛姆在他的《超级智能:路线图、危险性与应对策略》一书里提到的人类的半机械化:人脑-计算机交互界面。
或许你认为2040年也还是太过遥远,那让我们来聊聊现在。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一个充满弱人工智能的世界,弱人工智能已经出现在各个领域,不只是我们的孩子会受到影响,恐怕我们中的很多人,还来不及退休就会受到影响。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说:“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是因为算法变得越来越聪明,也是因为人类逐渐走向专业化,所以用计算机取代人类越来越容易……人工智能目前无法做到与人类匹敌,但是对大多数现代工作来说,99%的人类特性及能力都是多余的。人工智能要把人类挤出就业市场,只要在特定行业需要的特定能力上超越人类,就已足够。”
阿里巴巴的首席技术官王坚提到:互联网、数据和计算加在一起,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在很多时候都被低估了。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与互联网、数据、计算相类比,那便是火、新大陆和电。
那么,你会问了,未来从事什么行业,才能不受人工智能的影响?
我们先来看看会受到影响的行业。
2013年9月,牛津大学的两位学者发布了《就业的未来》研究报告。根据他们所开发的算法估计,美国有47%的工作有很高的风险被计算机取代。电话营销人员和保险业务员有99%的概率会被取代,运动赛事的裁判有98%的可能性,收银员97%、厨师96%、服务员94%、律师助手94%、导游91%、面包师89%、公交车司机89%、建筑工人88%、兽医助手86%、安保人员84%……另外,根据《未来简史》的预测,军队会大规模削减。就业会受到重大影响的还有:各种流水线上的工人(比如制衣)、银行柜台人员、旅行社职员、金融交易员、基金经理、律师、教师、医生、药剂师、秘书、客服人员……以医生和教师为例,不是说所有的医生和教师都会消失,而是大部分基础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比如日常检查、诊断和部分手术,少部分医生会留下来从事像精英特种部队一样的工作;未来教师做的更多的,可能是类似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而不是基础教学。
常有人说,艺术是人类最终的圣殿。然而,并没有理由让人相信,艺术创作是完全不受算法影响的净土。
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音乐学教授戴维·柯普编写了一个计算机程序,专门模仿巴赫的编曲风格,虽然写程序花了7年工夫,但是这个程序一出来,短短一天内就写出了5000首巴赫风格的赞美诗。柯普挑出几首安排在一次音乐节上演出,听众还以为这就是巴赫的曲子,兴奋地讲着这些音乐如何触碰到他们内心最深处。
有一些工作还算安全。到了2033年,计算机能够取代考古学家的可能性只有0.7%。因为这种工作需要极精密的模式识别能力,而且能够产生的利润又颇为微薄,因此很难想象会有企业或政府愿意在接下来的20年间投入足够的资金,将考古学推向自动化。
当然,到2033年也可能出现一些新职业,比如虚拟世界设计师。然而,此类职业可能需要比当下日常工作更强的创意和弹性,而且医生和金融交易员人到中年失业,能否成功转型为虚拟世界设计师,也很难说。就算他们真的转型成功,根据社会进步的速度,很有可能再过10年又得重新转型。毕竟,算法也可能会在虚拟世界里打败人类。所以,不只需要创造新工作,更得创造“人类做得比算法好”的新工作。
由于我们无法预知今后的就业形势,现在也就不知道该如何教育下一代。等我们的孩子长大成人,他们在学校学的许多知识可能都已经过时。传统模式里,人生主要分为两大时期——学习期和之后的工作期。但这种传统模式也许很快就会彻底过时,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一条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不过,恐怕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这一点。
还在纠结上不上贵族幼儿园?上公办、民办还是国际小学?学哪门乐器、搞哪门体育更容易,还对升学有帮助?
每个当家长的,或多或少都会考虑这些问题,这没有错。但是,如若每天只纠缠于眼前的棋局,觉得目前的战斗价值大,舍不得放手,腾不出手去做一些更宏观的布局,你孩子的未来可能会变得非常被动。
你站在教育链上鄙视别人家孩子,人工智能站在食物链顶端鄙视你。
和我们成长的时代不同,我們那会儿虽然各行各业之间也有差别,但只是好和坏的区别、挣得多和挣得少的区别。而在未来,可能就是生和死的区别。
但是,忘了人类愚蠢的预测能力吧,其实没人能确切知道,哪种人从事的行业能长久存在。如果你把孩子培养成了程序员、虚拟世界设计师、作家、导演和考古学家,也很有可能是错的。
或许,要换个思路考虑问题,我们不要光想着踮起脚去够上限,把孩子培养成贵族,还要保住底线,让孩子能够在人工智能的世界里生存下来。享得了福,更要吃得了苦,不仅包括体力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的那种归零心态,和从头再来的能力。
生活太精致了,会导致适应力和生命力变得脆弱。代替孩子做太多决定,便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应激能力和决策能力缺失,这是面对未来最大的危险。
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带来机遇和希望的同时,它的阴影也笼罩在全人类的头顶上,真正的洗牌就要开始了。
没有人能准确地预测未来,预测我们和孩子的命运。因为关于未来最大的确定性,就是它的不确定性。
但是我们还是要做好准备,提高生存能力。我能想到的,对于孩子最重要的事,只是这三样:第一是身体好,第二是心理素质好,第三是有自我驱动的学习和再学习能力。
不要只知道如何去学习、去生活、去工作、去和别的孩子竞争,而忘了如何去生存。
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