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一个在单田芳小说中耳熟能详的人物,一个勇冠三军的名将,一个在中国人口中世代相传的英雄,他为大唐王朝立下了赫赫功勋。
薛仁贵原名薛礼,仁贵是他的字,他是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
薛仁贵父亲早丧,自幼家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人的孩子有志气,薛仁贵一直没有放弃自己,坚持习文练武,刻苦努力,而且他臂力过人,是个天生的武将苗子。
隋末诸雄的纷争早就结束了,唐朝武将的第一个黄金年代已经过去,薛仁贵生的晚了点,没赶上,把舞台让给了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这些名将。
可是,时势造英雄,时势没了,英雄自然也就没法造就了。薛仁贵在无数次地问自己,难道自己的文韬武略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吗?
而这时,唐太宗发动了征辽东的战争,随太宗皇帝平定天下的那些功臣们早就死的死,老的老,没几个中用的了。
所以,唐太宗以张士贵为将军,招募勇士征辽。张士贵并不像评书里说的是个奸臣,专门陷害薛仁贵,相反他是薛仁贵的伯乐,是他最早发现了薛仁贵,并让薛仁贵积极参加了每一场重大战役。
薛仁贵之所以能够成事,他的妻子柳氏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得知唐军征辽东这件事后,她比薛仁贵还要兴奋,因为她知道丈夫一直期盼的机会到了。
“老公你一身好本领还需要碰到一个好的时代。现在天子亲自征讨辽东,四处寻求猛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公元645年,唐太宗于洛阳出发出征高句丽。
高句丽,是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在我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面积几乎相当于今天的朝鲜,正是这个地方,让隋炀帝三度折戟,最后由于国家负担太重,逼反了各路诸侯,最终隋朝灭亡。
唐太宗想要走隋炀帝的老路吗?当然不是,唐太宗有着比隋炀帝更为严密的部署,而且集中了优势兵力各个击破高句丽的阵营。
公元645年3月,辽东安地唐军和高句丽的大军发生了一场混战,而唐将刘君邛由于冒失突进,被高句丽军包围,无法脱身,眼看着刘君邛就要被高句丽军砍成肉酱。
而此时一个唐军的小兵,夺过一匹战马,抢过一条铁枪,左右冲杀,瞬时杀出了一条血胡同来。但是高句丽的兵见有唐朝大将被围,怎肯轻易放手,人是越聚越多。而这名唐军小兵就算再有本领也决抵不过这么多人,只好调转马头,直奔一个高句丽的将领而去。
这将领见一唐军兵士杀来,刚要迎战,却没想到这人的枪如此之快,瞬间就把他扎了个透心凉。
鲜血一下子喷洒了出来,这个小兵就是薛仁贵。
薛仁贵拔出腰刀,在高句丽将军的尸身上补了一刀,把首级割下,然后把高句丽将军的首级挂在了自己的马头上,摇摇晃晃地向高句丽士兵走了过去。
高丽兵见状大喊了一声,做鸟兽状逃跑。
此役过后,薛礼名扬军中,薛仁贵成功地完成了他的战争处子秀,非常成功!
而第二场演出,没有让薛仁贵等太久,公元645年4月,安市之战爆发了,而这一战的最大特点就是有重要观众来观看,那就是唐太宗。
唐军前锋进抵高句丽,不断击败高句丽守军,6月,至安市,高句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高惠真率大军25万依山驻扎,抗拒唐军。
唐太宗视察地形后,命诸将率军分头进击,而当时的张士贵已经把薛仁贵提拔为前锋将军,只不过还没有正式的皇帝任命而已,不过行头都置好了。
薛仁贵一上战场就受到了所有人的重视,白衣,白马,银甲,素战袍,手中提了一条方天画戟,腰挎两张弓。这种打扮在战场上谁都要多看两眼,更别说是一直在寻找武将接班人的唐太宗了。
而张士贵这位大导演,安排薛仁贵出场的方式也太另类一点,别的将领冲锋,后边跟着一大帮弟兄,而薛仁贵冲锋,谁都没有,就他老哥一个,单骑冲阵。
要知道,在薛仁贵面前的是绝对不“缺斤短两”的25万人的精锐高句丽军。
可就是薛仁贵一个人,把这25万人的大方阵搅了个地覆天翻。
薛仁贵大吼一声,一马当先,所向无前。随着薛仁贵的勇猛,唐军顺势掩杀过来,顿时高句丽军乱作一团,被杀掉大半,剩下的也是连滚带爬地退走。
李世民一阵惊喜,“先锋白衣者是谁?”
左右说道:“他叫薛仁贵!”
战后,李世民立即召见薛仁贵,赐马二匹,绢四十匹,奴隶十人,并提拔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一个身无任何官职的小兵一下子平步青云。
后来,唐军还是犯了隋朝的老毛病,轻敌大意,安市城久攻不下。
原因就是唐将李绩放了一句狠话,打下了安市,我要屠城。
乖乖,那高句丽的百姓还不玩命地守城。所以,安市打了很长时间,都没有被攻陷。后值冬天大雪,唐军粮草不济,没有办法,只好撤退。
虽然辽东之战算不上成功,但是李世民的心情还是不错的,因为他见到了薛仁贵,他说了一句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话,“朕并不会因为得到辽东而高兴,却因为得到爱卿这样的猛将而高兴啊。”
薛仁贵的炒作和包装成功了,回到首都后,被提升为右领军中郎将,从此开始了他光辉且血腥的人生之路。
选自《古今故事报》12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