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陵“哀册”历险

 
庆陵“哀册”历险
2016-12-16 09:58:37 /故事大全

辽庆陵中的石质“哀册”

古代皇帝、皇后死后,在“发引日”行遣典礼时,把由继位“嗣皇帝”宣读的最后一篇祭文,刻在玉简上,用金丝、银丝连缀成册,盛于石函之内,埋入陵中,名为“哀册”。历代“哀册”材质,有玉石、木板等,但是,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大阪镇北70公里的辽代庆陵中的“哀册”均为石质。

据介绍,辽宁省博物馆现存辽庆陵“哀册”共l5石,有辽圣宗耶律隆绪及其仁德皇后、钦爱皇后汉文“哀册”共三合六石;辽兴宗耶律宗真的仁懿皇后汉文册盖一石;辽道宗耶律洪基及其宣懿皇后汉文、契丹文“哀册”四合八石。

“哀册”均为汉白玉材质,呈方形,体大而厚重,册盖边长均约130厘米、厚约30厘米。上面书刻汉文、契丹文,极其工整、遒丽,堪为辽代书法佳品。在其中的两合契丹文“哀册”,共有契丹文字1758个。如此众多的契丹文字,为研究辽代历史、文化、契丹文字,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然而,这国宝又是如何重见天日,来到沈阳的呢?

传教士披露契丹“哀册”

1921年,庆陵一带遭遇了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距庆陵以西30公里的五十家子村,农民们饥饿难耐。这时,有人出主意说,要想活命,就得挖出庆陵里的宝贝换粮吃。大家饿急了,顾不了许多,便蜂拥而上,开挖庆陵。

当时的五十家子村归属林西县管辖,听闻农民挖掘皇陵,事态非同小可。林西县知事立即行动,挖掘庆陵的农民,悉数被押到林西县大牢,文物也全部被收缴。

庆陵被盗一事披露之后,林西县立即沸腾,人们争相目睹皇陵出土的宝物。人群中,有一个林西县大营子天主教堂的传教士,名叫“牟里”,他不仅传教,还是一位著名的汉学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十分痴迷。在教友帮助下,他依次进入庆陵的三座皇陵,抄录了地宫内所有“哀册”的原文。看着这些酷似汉字、又绝非汉字的奇怪文字,牟里当时便意识到这应该是失传已久的契丹文字。

于是,他在阴森冷冰的地宫内,连续工作了10天,终于将契丹文“哀册”全部抄录完毕,加以考释后,在北京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加多利克公报》第118号上发表,披露了辽代庆陵契丹文“哀册”发现经过。顿时,“辽代契丹文字重见天日”的消息不胫而走,立即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巨大轰动。

奉系军阀唆使儿子盗墓

1926年,在热河省境内,奉系军阀击败了冯玉祥的国民军,顺势占领了热河全境。土匪马贼出身的汤玉麟,先被任命为热河都统,后又被任命为热河省主席。刚上任不久,他就听说林西县存有一批收缴的庆陵被盗文物。于是,被热河百姓称为“汤扒皮”的汤玉麟立即派儿子汤佐荣前去收缴,并萌动了盗掘庆陵的贼心。

1930年的一天,汤佐荣率领陆军36师官兵在庆陵附近安营扎寨,并亲率工兵营,用炸药炸开了三座皇陵地宫门,挖开了皇陵长达百余米的墓道。然而,历经以前的多次盗掘,致使皇陵内的珍宝已经大量流失,只剩下沉重得难以挪动的帝后“哀册”,以及木结构仿宫殿梓宫建筑。于是,汤佐荣命令士兵们将三座皇陵的木护板全部拆掉,动用了几十头黄牛牵引,将十几立方米重达几十吨的“哀册”,用滚杠拖了出来,运抵正在兴建的沈阳“汤公馆”收藏。

汤玉麟病死后,“汤公馆”被辟为伪“国立博物馆”。到1946年,改称为“国立沈阳博物馆”,后改称“古物馆”。1948年4月,国民党南京政府教育部成立了“东北文物迁运保管委员会”,将“古物馆”所藏大批珍贵文物尽数运往北京。由于辽代庆陵众多“哀册”体量过重,不便运输,于是便被列入“缓迁之列”,侥幸留存于“汤公馆”之中。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后,东北人民政府决定,在“汤公馆”成立“东北博物馆”,于1949年7月7日开馆,1959年,改为“辽宁省博物馆”。这批辽代庆陵“哀册”,便始终珍藏在辽宁省博物馆之中,直至公开展览,终与广大观众见面。

选自《沈阳日报》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最终解释权
下一篇:芒刺在背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