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德揆
老家在加那利群岛的金丝鸟身长为12~14厘米,纯种为黄色,变种有浅黄、蓝绿、鲜红、咖啡等色。雄性金丝鸟喜欢歌唱,音色柔和悦耳,极为动听。很早以前,科学家就发现这种四海为家的观赏鸟,对CO气体的敏感程度比人高几十倍!
所以在科学尚不发达的19世纪,英国威尔士地区和法国北部的煤矿工人下井作业时,都要手提金丝鸟鸟笼,用来监测矿井中瓦斯气体的浓度。他们知道,金丝鸟对瓦斯中的主要成分——CO气体极为敏感。如果金丝鸟不安而窒息,表示瓦斯浓度已上升到可能危及工人生命安全的程度,得赶快撤离。
现在,一些科学家称自然界的萤火虫,堪比矿井中的金丝鸟,这意味着萤火虫数量的减少,便成了衡量当地生态环境健康与否的一把标尺。正因为如此,人类开始关注萤火虫的生存状况。
十多年来,研究人员调查了从东南亚一些河流两岸,到美国田纳西州农场的萤火虫栖息地,结果发现那些地方的萤火虫都在减少。
琳恩•福斯特在田纳西州的一个农场坚持观察萤火虫数十年。直到他再也没看到一个萤火虫种群后,才不得不离开。福斯特说,由于人类的开发和光污染,那里的萤火虫种群已经消失。纽约州斯托尼布鲁克大学研究员弗雷里克•文茨尔两年前就指出,一个在巴拿马山区生息的萤火虫种群正在遭受伐木业的威胁。
长期研究萤火虫的瑞典生物学家斯特凡•伊奈兴也遥相呼应,他说:“很显然,萤火虫的数量在减少。”吞噬乡村的城市化进程、日趋严重的工业污染以及人造光源的泛滥,破坏了萤火虫的栖息环境,打乱了雄性萤火虫靠尾部闪光赢得雌性配偶这一复杂精细的交配习性。
现在,经人类确认的萤火虫有2000多种,这个数据不包括那些至今未被发现和研究的种群。所以,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挽救萤火虫生存环境的紧迫程度,并不像拯救濒危动物北极熊和西伯利亚虎那样时不我待。
事实上,人类并未完全解开萤火虫在求偶或遭遇危险时,发出的闪光信号中包含的所有信息。不过,科学家仍坚持认为,自然界中的萤火虫好比矿井中的金丝鸟,是一把可以观察测量生存环境的标尺。萤火虫若是消失,生态系统的健康肯定出了问题。这一坚持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萤火虫的命运,关注萤火虫的生存状况与生态系统的内在联系,关注担心自然界中的“金丝鸟效应”。毕竟萤火虫和正在迅速减少的蜜蜂、麻雀和两栖动物状况一样,让科学家感知了神秘大自然显露的冰山一角,感知了人类对地球环境进行了巨大改变后的反作用,感知了地球物种大灭绝前的不祥征兆。
必须肯定,我们周围环境的人为改变同样严重,同样不容乐观。以至于在夏秋之夜,每当人们来到乡间的小路上,来到公园的林荫道漫步时,不能不感慨万分:“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描绘的动人和谐夜色,已经和我们渐行渐远!因为那些在夜幕中闪烁荧光的小昆虫,在“人类化”、“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已越来越稀罕、越来越少见了。
正是科学家长期不懈的努力、观察和研究,才洞察小小的萤火虫和整个生态环境的关系,提出萤火虫可产生“金丝鸟效应”的由来。对于全人类来说,我们绝不能陶醉于眼前的成绩和效益,而必须拥有保护大自然的远见卓识和实际行动。从本质上说,这样做也是保护人类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