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中被扭曲的时间

 
知觉中被扭曲的时间
2015-11-19 11:25:01 /故事大全

人对时间的感知被称为“时间知觉”。当我在键盘上用五笔敲下引号中的四个字,用去了4.73秒,而它的英文表述time perception则花去了6.12秒。虽说我用的是十分粗糙的iPhone秒表,但这两个数据之间的明显差别还是一眼即知,同样是敲击键盘,中文“时间知觉”比英文time perception还要多三下敲击,可花去时间更短,显然,这与我对两种文字的熟稔程度有关,在母语中要驾轻就熟许多。

时间知觉的另一个更严谨一些的定义是:对客观事物的时间特性即延续性和顺序的感知。此处时间不再是一个孤立事件,它清晰地被赋予了载体,也就是说,我们平常在谈论的时间其实一定是与某件事物或某个事件有关——人的大脑对这一事物事件(比如我刚刚做出的打字)的反应构成了时间感,而该反应可能借助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甚至味觉来做出。别恨我,本人知道前述几行字看上去实在面目可憎,事实上接下去想引出的话题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时间可否脱离其他感觉而存在?

在一篇来自2010年的《注意力、知觉和心理物理学》(Attention,Perception,& Psychophysics)期刊的综述文章《计时与时间知觉:近期的行为学和神经科学发现以及理论方向回顾》中,来自加拿大拉瓦勒大学的学者西蒙格·隆丁(Simon Grondin)真诚地开篇吐槽。他说,如果一个人要去做关于视觉研究的回顾,完全可以就去考量有关颜色、距离、形状和运动等方面的研究,然而要把这种做法挪到时间知觉上来就难了,因为时间经验的种类迄今都没被清晰定义过——不由让人想起了古罗马先哲奥古斯丁老掉牙的那句名言:你不问我时间是什么,我是知道的,你一旦问我,我就不知道了。这恐怕也是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直到最近30年才被作为一个心理学乃至神经科学课题来认真对待的原因,而研究方法也是充满了多样性。从时间管理、时间洞察、时间判定、对过去和未来的价值对比、与意识相关的现象观察、记忆加工、与某一特定感觉模式相关的行为(如音乐)的时间特性等入手的不一而足,更不要说像是空间这样的因素一直会在当中造成干扰。比如一种卡帕效应(kappa effect)的存在,也就是实验对象对两个连续刺激事件的时间间隔判断会受到距离的影响,反之,时间对距离判断造成影响则称之为tau effect。此外,时间生物学对生物钟的探讨也自成一统,这是关于人体为何有个和地球上一昼夜相吻合的24小时节律存在的研究,其控制中心位于大脑底部下丘脑腺体的视交叉上核部分。

无论如何,许许多多试图去搞清楚大脑怎么对付时间的实验,得出了不少也许会让你吃惊的结论。让我们来看看一些有趣的事实。比如说,你其实活在真实的80毫秒之后。这是当今世上最负盛名的时间知觉研究者之一、美国贝勒医学院的大卫·伊格曼(David Eagleman)教授通过几个和视觉有关的设计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说,我们的意识开始做出反应一定是晚于事件发生的时间点的,如此有助于协调你身体感官的一致性。试想如果没有这个80毫秒规则,那现场听音乐会什么的可就麻烦大了,因为声音的速度比光要慢许多。

伊格曼是一位极其擅长公众沟通的科学家,写过科普书,还写过短篇小说集,文艺得不得了。今年3月份参加过TED,他那场的话题是:“我们能为人类创造出新的感官吗?”可以说这个人以一己之力把时间知觉这个话题推向了普通人。好几年前我就接触到过他的相关研究,真是既有表演性又能解答问题,让人印象深刻。BBC纪录片《时间之旅》也对这一精彩实验有所引用。让我来描述一下伊格曼做了些什么。这位教授注意到人在面临恐惧的境况下往往觉得时间异常之长,他就想弄明白危险境地是不是会改变人的感官处理能力——因为“脑子变快了”所以时间会变长。于是他招募来一些志愿者和他一起站在高楼上蹦极。高楼对面放着一块电子显示屏,上面有些闪烁的数字,因为闪得较快,平常是读不出的。教授假设,如果那些蹦极的人能在下坠过程中读出数字,就说明大脑的视觉处理速度的确因为身处恐惧而加快了。但研究团队反复实验的结果(包括调整数字闪烁速度)显示,志愿者怎么也还是读不出。如此,就说明这个过程中主要还是时间知觉发生了改变。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