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郑问

 
“鬼才”郑问
2017-05-23 09:02:51 /故事大全

3月26日,台湾地区著名漫画家,有“亚洲至宝”之誉的郑问因心肌梗死突然逝世,享年58岁。他的漫画《东周英雄传》等系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立意根基,自成一派。

第一次接触郑问的作品,是在1994年北京图书博览会上。这个博览会也是前互联网时代,爱好动漫二次元文化的中国孩子们的节日。他们会靡集在日本三大漫画出版社讲谈社、集英社以及小学馆的展位前,贪婪地阅读那些日本漫画原作,有些是为了寻找符合自己兴趣和审美的新番,有的则是苦于国内引进的盗版作品断档,急需得悉后续剧情以便“解渴”。

在讲谈社的摊位上,我被一部分为三册,大十六开的漫画作品《东周英雄传》所吸引,精细而写实的人物设定、夸张而奔腾的动作、磅礴大气的山水背景,以泼墨方式绘制而成,而独立成章的故事,则都是来自幼年启蒙时代阅读的古代史籍,如《史记》《战国策》,那些曾经跃然于想象中的英雄豪杰身影,在这一瞬间变成了具象化的人物。最终,我忍痛填写了一张预订单,透支了将近2个月的零花钱,订购了这部漫画。由于没有网络,只能从作品扉页中的日文简介中,连蒙带猜地得知,作者郑问来自中国台湾,已经有数部作品问世,日本《朝日新闻》曾赞叹他是漫画界20年内无人能出其右的“天才、鬼才、异才”,自视甚高的日本漫画界更将其誉为“亚洲至宝”,日本漫画家协会曾于1991年颁给郑问“优秀赏”,使其成为20年来获此殊荣的第一位非日裔漫画家。

“当一个雕刻师在仔细雕刻一块木头,当一个白痴在全神贯注拭擦一块石头的时候,总会令我感动。从依靠直觉来作画,逐渐变化为纯粹依靠意识来作画,以前的作品重心一直摆在创意与噱头的营造,现在则回归到人性,内心的戏剧冲突中去。”这段文字,无疑是郑问对自己创作理念与追求的最好诠释。郑问曾说,能够影响自己,打动自己的文字与影像艺术家有很多,大多都是“匠意”十足者,诸如日本漫画家手冢治虫、小岛刚夕,小说家曹雪芹、沈从文和三岛由纪夫,电影导演黑泽明、杨德昌,以及贝纳多·贝鲁托奇等等。

郑问1958年出生在台北桃园市附近的大溪镇,家中排行老六,父母为生计所迫,无暇顾及孩子,于是年幼的郑问经常一人跑到山野田间游荡,在溪边山脚呆坐,也曾经在废报纸上随意涂涂画画,聊以打发时光。成年后,对美术逐渐表现出浓厚兴趣的郑问,毕业于复兴商工职业学校美工专业,离校后,郑问就职于多家室内设计公司。他是有名的绘画快手,曾创下1个月完成插画40余张,依然有闲暇绘制漫画的纪录。1984年,台湾地区《时报周刊》编辑部正式邀约他在杂志上进行漫画连载,作为郑问的处女作,这部名为《战士黑豹》的科幻动作类漫画,从今天来看,人物与世界观设定无疑借鉴了《星球大战》与大友克洋的《阿基拉》,但依旧拥有了独创性的想象力和犹如电影镜头一般的构图和视角,所以一出道即大受好评。

从某种意义上,郑问的成功也要归功于“天时”。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是台湾地区本土漫画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从业画师曾一度多达1500人,90年代中期,台湾地区漫画市场与相关周边产品年销售额曾一度冲破百亿台币,其作品影响力也逐渐蔓延至中国大陆、香港,以及日韩等国。

进入90年代后,郑问作品的主题逐渐从武侠世界转向中国历史传统题材,在大获成功的武侠类作品《阿鼻剑》之后,他先后创作《刺客列传》《东周英雄传》以及《秦始皇》。郑问坦言,漫画,其立意题材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立意根基,才能有自信,自成一派,进而走出自己的影响圈际,进行传播。而在创作时,也必须适当改革自己的作画技法:“以前的作品以武侠为主,而历史题材作品则必须抛弃浮夸的手法,所以不知不觉地走入到更深层次的考虑之中。”

正是在这一时期,郑问正式确立了他独特的作品风格:杂糅了精细俊逸的工笔素描与写意的泼墨背景。然而他并不甘心于故步自封,在随后出版的《郑问创作画册绘画技巧》一书中,郑问向读者和同行展示了各种借鉴自现代视觉艺术的、匪夷所思的画技与工具,包括运用肥皂、砂纸、油漆、牙刷、沙子等非常规作画工具,来创造独特新奇的视觉感受。

《东周英雄传》自1990年开始,在日本讲谈社漫画专刊《Morning》之上连载,介子椎、孙武、要离、养由基、齐国三太史,每一章题材都取材于春秋战国时期叱咤风云、重义轻利,为自己的抱负倾其所有的英雄人物。郑问自己曾表示,最喜爱的《东周》英雄人物是“壮绝三勇士”的主角,被齐庄公羞辱的勇士华周和杞梁:“他们在战场上选择以死来洗刷主君对自己轻慢,在现代人看来,也许这种行为正如同一个白痴在全神贯注地拭擦石头,然而在仔细考虑之后,他们就会深沉而有力地震撼我们的冷漠和骄傲。”

话如其人,在郑问身边同行弟子们眼中,郑问也是隐于闹市,一身侠气。闲暇时喜爱去夜市吃卤肉饭,也曾涉足赌场。但开始工作时,环境必须万籁俱静,然而酒精却一刻不能断,曾创下一日两箱啤酒的纪录。郑问弟子之一,台北市漫画工会理事长、漫画家钟孟舜在悼念文章中回忆了这样一件趣事:“25年前,在我在郑先生那里学习的时候,某天是郑先生生日,我叫另一位助手下山偷偷去买个蛋糕帮他庆生给他惊喜,结果他下山一个多小时不回来,后来打电话上来告诉我,他找不到蛋糕。我很生气,但怕郑先生听到所以很小声骂他,然后我自己下山买。后来我下山带他买到蛋糕回来时,在半山腰遇到郑问先生,正骑摩托车一手拿着棒球球棒冲下山。我问他干吗拿球棒,他说,一个助手下山半天不回来,另一个接到电话就偷偷下山,肯定是一个遇到麻烦叫另一个下山,所以他带球棒下山帮忙……”

然而好景不长,台湾地区本土的漫画事业在进入21世纪后,却经历了“断崖”式的衰落,其两大专业漫画期刊《龙少年》以及《GO》分别于2006年及2007年停刊,九成以上从业者选择转业。台湾地区著名文化研究家陈仲伟即提出,台湾地区漫画业从70年代复苏之后,就一直处于香港地区漫画和日本动漫的“夹击”之中,大批漫画从业者“急功近利”地模仿日漫画风,突击性地创造了大批模仿之作,从而无法留住观众。出版机制和市场对漫画家也缺乏保护。与日本漫画著作权归属作者本人不同,台湾地区漫画作品的著作权归于出版社,版税之低也饱受从业者诟病,根据统计数字,2001年左右,如果一部漫画单行本发售量达到2000~3000册,作者本人所获版税收入不过1.1万元新台币,一般画风稍微严谨的作家,一年的产量也不过2~3部单行本而已,所以造成大量漫画业者无法凭工作饱腹,只能兼职或彻底做专业插画、广告美术或者游戏美工,而后者的月收入则是从事漫画绘制的四五倍不止。

陈仲伟进而提出,台湾地区本土漫画的衰落,更源于台湾当局对本土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台湾地区“新闻主管部门”每年颁发的“剧情漫画大奖”,其奖金也不断缩水,一等奖不过奖60万元台币,而新人奖仅有15万元台币。在80年代至90年代先后崛起的台湾地区著名漫画家,不是封笔,就是只能将创作业务中心转移至大陆,包括有“台湾地区漫画四大天王”之称的游素兰、林政德、高永、李勉之。郑问也不例外,曾于2001年联手日本著名游戏厂商GameArts,推出战略模拟类游戏《郑问三国志》,后又于2004年宣布担任大陆网页游戏《铁血三国》的美术制作。

就在台湾漫画业最为繁盛的时期,郑问也曾发出过“盛世危言”:“随便打开一本漫画杂志,就会觉得作者的方向不对,他们找不到能让作者产生共鸣,让故事合理进行下去的职业水准。”郑问的创作秘诀在于一个“磨”字,把创作比作酿酒和茶道,是一种自内而外的求道与顿悟,然而这种潜心于道的创作理念,却在当下已是格格不入。今日,斯人已逝,唯有他笔下深邃美丽的奇幻世界,在无声地提醒我们,道心惟微,人心惟危。

文朱步冲

打赏微信扫一扫,打赏作者吧~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回到北京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