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敢于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016-12-07 13:07:22 /故事大全

◎黄全愈

起跑线上需要挫折教育

许多家长认为,苦难是一笔财富,让孩子在起跑线上拼搏、吃点苦,有什么不好?

先说“吃苦”等不等同于“挫折”?显然,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孩子需要吃苦教育,更需要挫折教育。所谓“更需要”是因为现在的家长忽略了孩子的挫折教育,甚至以为可以用吃苦教育来代替挫折教育。事实上,不但挫折教育不可替代,而且在起跑线上,我们就要开始培养孩子的抗挫力。

某天,儿子从学校回来,气急败坏地要我教他下国际象棋,说是班里比赛,他输惨了,还输给了成绩最差的美国孩子。

我说:“要赢就得靠自己。输不起就不要玩。再说,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赢,输得起也是一种本事。而且我也不会下国际象棋。”

儿子很吃惊地看了我一眼……

后来,我也没再问国际象棋的事。这孩子太顺利,只要想做的,都能取得好成绩,输一输,挫挫他的锐气也没啥不好。

要家长在玩游戏时无情地打败孩子,确实有点不近情理。可是,孩子必须在同龄人中完成社会化。因此,不能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太一帆风顺,应该让孩子适当遭受挫折,而且挫折教育要随着孩子身心的成熟逐渐增强,这样孩子才能知耻而后勇,愈挫愈强。今天的孩子并不缺乏聪明和智慧,他们缺的是尝试失败的机会!

“让孩子敢于输在起跑线”,首先要让孩子明白: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个人不可能时时赢、处处赢、事事赢。其次,要让孩子懂得,承认失败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输得起,才能赢得起。

“赢在起跑线”的后坐杀伤力

如果我们把应试教育的“不输在起跑线”和孩子的“想象力、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看作两个相互作用的事物,虽然根据能量守恒的原理,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等的。但由于起跑线上孩子的“想象力、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尚处于幼芽状态,一丝后坐力就可能使其荡然无存,更何况摧枯拉朽的反作用力?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我们已把能压弯一个民族脊梁的高考压力延伸到了小考;为了不输在起跑线,满脸童真的幼儿园小朋友已被推上高考的起跑线……

德国在宪法中明文规定:不允许对学龄前儿童(一般指6岁)实施学科教育。美国虽然没有类似的法律规定,但美国文化也不接受对上小学前的孩子进行学科知识的早教。

美国4岁的孩子不学1+1=?他们根本不忧心学科早教谁输谁赢,整天都在游戏中培养想象力、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独立性、情绪控制、社交能力、团队精神等等。

讲输赢或重玩乐

美国孩子五六岁就开始玩足球。所谓玩,不是自个儿踢野球,而是请教练、搞训练、打比赛。

社区每年都根据孩子的年龄组织不同级别的比赛,年纪小些的,甚至是男女混合队。教练大多是孩子的家长兼任,没几个真会踢球。

在国内,我从小学到大学都踢校队,妻儿朋友怂恿我当教练,我总是推辞,因为美国家长只让孩子在踢球中玩乐,根本不在乎输赢。

1995年,因缺少教练,已经影响到儿子踢球,我才不得不当了一回助理教练。主教练啥也不会,孩子们不认真训练,整天嬉戏、打闹。某日,我让主教练踢一球到空中,孩子们都停了下来,我静待落球,突然飞身而起,踢出一脚不太完美的“倒挂金钩”,人人瞠目结舌,包括主教练。这一脚踢出了权威,我趁势来一通“要赢球”的演讲。主教练顺势“让贤”去当勤杂,给孩子们送喝的、递吃的……

我“夺”了训练权和比赛权:按孩子的不同特点,确定位置,各练其技、各司其职。两个最差的队员,只有在我们赢3个球以上时,才让他们上场踢“前锋”——远离自家球门,爱干啥干啥。

一个月下来,我们赢了所有比赛,大家都认为我们准拿赛季冠军。我感觉四周暗流涌动,不过赢球是硬道理,我就不讲理了。后来,我到德国出差,主教练“复辟”,球队输得一塌糊涂。

儿子颇感困惑。我说:“美国孩子踢球是为了玩乐,而不是赢球。怎样才有乐子?进球!怎么才能进球?踢前锋!于是,孩子们轮流踢前锋,甚至为了进球,人人不司其职,一窝蜂跟着球乱跑……想不输都难!”

可美国人真不在乎输赢吗?美国到高中才有校际间足球赛。想进校队的孩子都得参加“淘汰竞争”。换言之,开放“起跑线”,然后在“终点线”上判定你能否进队。

正所谓“儿童的天堂,青年的战场”,不是不要输赢,而是美国人没有“赢在起跑线”的观念。在孩子心智尚未成熟时,由成人主导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都极力呵护孩子的童真童趣;待孩子身心相对成熟后,才强化竞争意识。

起跑领先的优势何时消失

输了起跑,终点就会落后。许多家长心有戚戚焉。

短距离赛,此言不假。若是长距离,答案就不确定了。

“领跑”是田径比赛的术语,对领跑者来说,是一种自杀性战术安排,是为他人出成绩做铺垫。领跑就是“义工”的代名词。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孩子在PISA、国际奥赛中都是看似风光无限的“领跑”,实则是“为他人做嫁衣”的“标杆”——为后面的跟跑者提供战略战术的参数。当别人呼啦啦地向终点冲刺时,风光不再的领跑者只有望“背”兴叹的份儿……许多表现优秀的中国学生到美国大学后,普遍感觉因后继乏力而落后于原来跟跑的美国学生……也就是说,人生是马拉松,“输在起跑线”并不可怕,可怕的反而是“赢在起跑线”的傻跑。

我们许多家长有意无意地把“早学”“多学”当成了“早慧”。其实,“起跑领先”不过是叫孩子在裁判的枪声未响之前“偷跑”罢了。

把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失败!可怕的是,老师和家长把孩子的失败看成耻辱。如果“成功”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那么“失败”也可以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孩子的反省能力。

把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更何况,“输在起跑线”就是失败吗?“赢在起跑线”就能“赢在终点线”吗?在起跑线上,中国孩子年年横刀立马于国际奥数;但终点线呢?有“诺贝尔数学奖”之称的“The Fields Medal”,中国高校至今无人问鼎。

孩子们,输在起跑线又何妨?

(苏 童摘自《青年商旅报》2016年4月1日,本刊有删节,勾 犇图)

赞一个 (15)收藏 (0)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爱的相对论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