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大显神威的“没良心炮”

 
解放战争中大显神威的“没良心炮”
2016-12-16 09:44:36 /故事大全

说起解放战争中的飞雷炮,即大名鼎鼎的“没良心炮”,知之者甚多,但要说深入了解这种武器,却是寥寥无几了。

飞雷炮出现

根据现有的资料,飞雷炮应该是陈赓所在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工兵连长聂佩璋的发明。

第4纵队在从山西转战河南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携带重武器,所以在面对敌人的坚固工事时很被动。在攻打晋南解县县城时,由于日伪时期修建的工事极为坚固,缺乏重武器的4纵一部,尽管反复攻城,却总是在敌方早就被扫清的射界面前不断倒下。正是在攻打解县之后,聂佩璋开始反复琢磨工事攻坚的办法。

1947年7月下旬,聂佩璋率领高文魁等爆破骨干分子,进行了第一个试验——用炸药抛射地雷,即挖出一个侧面为斜坡的土坑,里面埋上炸药。伴随着一声巨响,地雷飞了出去并随机爆炸,第二个相同装置不久也发射出去,但效果不太理想。不过,初次试验能取得如此效果,已经令人兴奋。不久后,一种更加因地制宜的武器——飞雷炮终于现出真身。即在汽油桶的底部装上足够的推进火药,上面放炸药包,利用火药瞬间燃烧产生的冲击力,就可以同时点燃炸药包的导火索,将炸药包抛出去。

不断完善的过程

与和平年代制造武器不同,聂佩璋所在的工兵连不可能等试验彻底完成了才投入战场。1947年9月,在进入河南第一战的陕县攻城战中,聂佩璋发明的飞雷炮就被推到了战争前沿。为了方便调整射角,工兵连的工兵甚至为该炮加装了支架。这次攻城很顺利,因为一个炸药包准确发射到了城墙下,城墙随即被炸开一个口子,战士们一拥而入,陕县被拿下。飞雷炮的大名由此传开。

经过不断的战斗和完善,到淮海战役爆发时,聂佩璋和工兵连已经提出了一整套的飞雷炮操作办法,从炮弹重量、导火索长度等,都有明确的操作技法,这又极大地促进了飞雷炮在其他部队的推广,最终在淮海战役中显示了惊人的威力。随之而来的则是“没良心炮”的大名,因为其几乎没有杀伤死角,威力远超过当时国民党军最大口径的火炮105毫米榴弹炮。

威震淮海

1948年11月23日,国民党黄维兵团十几万人在双堆集被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围困。在几次突围都没有成功的情况下,黄维兵团转入防御。短短几天时间,黄维兵团利用地形构筑了大量的地堡、交通壕,构成了里外三层的防御体系。而在整个防御体系的中心,黄维还将几百辆汽车连成一圈,并用沙土装满,打造了一条所谓的核心防御圈。黄维兵团的火力十分强大,而缺乏重型武器的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则采取土工作业的办法,把坑道挖到了距离敌方工事只有几十米。因为对下飞雷炮而言,这个距离已经足够打击敌人前沿阵地以及纵深阵地了。12月6日上午,淮海战役正式爆发,而中野在阵地上组织的180余门飞雷炮,连续进行了3波发射。按照每门火炮每次射击20公斤炸药量计算,中野在20分钟之内,向方圆1万平方米的黄维兵团主阵地抛射了差不多1万公斤的炸药,每平方米摊上1公斤。关于淮海战役飞雷炮的使用情况,网络作家“王外马甲”在他的小说《战场上的蒲公英》里有很详细的描述:……各种建筑荡然无存,阵地上的鹿被冲击波掀到了远远的角落里……战壕内满是尸体……外表没有血迹,显然全是被冲击波震死的。

该书还交代了步兵对付飞雷炮的办法:蹲在地上,千万不能卧倒,更不能摔倒,还不能被活埋。因为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地面的振动波会震坏内脏。而被震起的土活埋则会因窒息而死。即使不死的人,也基本失去了抵抗力。

选自《现代兵器》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