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我们该怎样结婚(3)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人生故事 > 半月谈 >
 
这个时代我们该怎样结婚(3)
2014-11-14 11:15:59 /故事大全

我今年已经64岁。这些年,我们陆续从大山里面搬到长城垣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种上了果林,发展了蘑菇大棚,年轻人进城务工,老年人在家务农,日子越过越红火。去年,我种蘑菇就挣了6000多元,远比在山里种土豆和玉米挣得多。

但是,钱挣多了,却发现村里人的想法跟以前不一样了。村里婚丧嫁娶过去虽然也是要办,但不会过度,如今却是怎么过度都不过分。就拿这结婚来说,婚车、彩礼、各类家电那都是必须品,很多人还得借钱办婚礼,要不这婚就结不成。过去村里人随礼,那是随个心意,10块8块,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喜事办得是热热闹闹但却不奢侈。如今,你看着别人随礼,随少了主人家还不高兴,都是村里人低头不见抬头见,咬咬牙怎么也得随个两三百元,这还不算多的。光去年,我粗略算了下,随礼就随了上千元。其实,庄稼人都是挣的辛苦钱,汗珠子掉地上摔成八瓣,谁花钱心里不痛?

要我说,这农村最该改改的,就是这攀比的坏毛病。村干部就应该好好带个头,从自身做起,不再大操大办。“成由勤俭败由奢”,老祖宗的教训,咱们谁也不该忘。

■ 吴 斌 驻藏某部军官

简简单单才温馨

我家在乌鲁木齐。现在,乌市普通家庭一场中等婚宴成本约在5万以上,如果再加上购房、装修和买车之类,就会更加“高处不胜寒”。许多新人和他们的父母都异口同声:“结不起婚!”当前,婚礼送礼也日趋“统一、规范”——“红色罚单”红包的唯一区别只在厚薄而已,许多年轻人也怕参加婚礼。

军校毕业后我陆续参加过亲友的婚礼,今年春节十来天里,就机械般地参加了10场婚礼,先后送出了几千元礼金。母亲当时安慰我说,羊毛出在羊身上,等我结婚时再“挣”回来。我忙说,太累,不“挣”也罢。

现在,我的不少战友和同学要么选择了经济环保的集体婚礼,感受热闹与陌生新人的衷心祝福;要么清静享受两人世界旅游婚礼,婚礼仪式回归简洁轻松而愉快,也省去了不少“迎来送往”的俗气。我告诉母亲,这也是我将来婚礼的憧憬和向往,因为简单最温馨。(黄自宏整理)

三十多年前

婚礼什么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结婚流行“极简主义”,男女青年一般买上几斤糖果,请来领导证婚,新人鞠躬,晚上将两床被子合到一张床上,婚就算结成了。结婚的物品也很简单,买个洗脸盆和一对暖水瓶就行了,条件好一点儿的有一两件木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城镇和乡村开始逐渐兴起收彩礼和送嫁妆的风气。在农村,彩礼包括呢子大衣、布料、皮鞋和手表,城里人则要求“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半导体收音机,在北方地区则讲究要“32条腿”“48条腿”,即家具的腿加起来要够32或48这个数。

■ 陈希国 吉林省九台市民政局退休干部

结婚还是节俭好

结婚是人生的一大喜事。无论家人还是本人都想把婚事办好一点,办出个样来。可时代不同,个人和家境不同,婚礼形式也不同。

就拿我来说吧。我是经人介绍与本村姑娘订婚的,相处两年多,同意结婚,可当时两家的生活都很困难,她家拿不起嫁妆不说,她一走,便少了一个挣工分的劳动力,我在外工作,老母70多岁无人照料,经常在邻居家吃口饭。就在这种情况下,单位领导给我出了个主意:“反正你们俩都没意见,结婚条件又合法,你们就在乡里登上记,买点儿瓜子糖果,开个小会儿,就算结婚了。”我一听也有道理,于是我们在乡里登了记。当拿到结婚证书的时候,我们向单位领导说:“会就不必开了,我们在屯中办办得了。”后来在屯中也没操办,我俩去了一趟长春,就算旅行结婚了。结婚后,才给妻子买了一套黑灯芯绒衣服,又新做了两套被子。

可以说我们的婚礼是“八无”式的,即无结婚照片、无结婚仪式、无送亲人员、无迎亲车辆、无新婚宴席、无随礼的宾客、无专用的新房(只是住人家一铺北炕),无任何家具,只有吃饭的炊具。人家说我们结婚,是天下第一简单的。尽管如此,婚后40多年,我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平平安安。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