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雨果奖花落《三体》,这群仰望星空宇宙、通过思考实验追问生存意义的科幻人,将更大范围地闯入大众视野。
美国小城斯波坎(Spokane)最近多了一个新名字–Smokane(“斯烟坎”)。8月里,由于山林火灾的缘故,斯波坎总是灰烟蒙蒙。
尽管如此,8月19到23日,还是有五千多人涌进了这座“烟城”。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身份:作者、编辑、读者、艺术家、研究者、出版商、志愿者……让他们无惧烟尘的,是某种热情,乃至可称是信仰:科幻。
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World Science Fiction Convention,简称为Worldcon)在这个小城召开。这是世界范围内最有规模和影响力的科幻盛会,几乎每年都必邀请来科幻界大咖。更重要的是,世界科幻文坛的最高奖项之一–雨果奖,也将在世界科幻大会的颁奖礼上揭晓。
对于十来个特地从中国赶来的科幻人来说,这次世界科幻大会,则有可能将是他们见证历史的机会。刘慈欣原著、刘宇昆翻译的《三体》英文版第一部,进入了雨果奖最佳科幻长篇小说的提名名单。
《三体》是3部最被看好的提名作品之一。中国团攥着一把汗:如果真的有幸,《三体》译者刘宇昆将代表刘慈欣,登上雨果奖的奖台。
颁奖礼前,我问刘宇昆,“有没有期待?”他当时并没有太多自信,做出推阻的手势,说,“哪敢期待,这种事情,可遇不可求的。”
中国科幻的黎明
美国时间2015年8月22日晚,斯波坎会议中心。整个演播厅座无虚席。舞台大屏幕上,出现了国际空间站,画面中间,身着航空服的林格伦博士飘然而立,手持白色信封。台下,数千人屏息。十来名亚洲面孔的人,有的紧紧手握着手,似乎格外紧张。
“The best novel of 2015 Hugo Awards is……The Three-Body Problem!”(“2015年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得主是–《三体》!”)
尖叫,掌声,欢呼,沸腾。
刘宇昆显然有点惊愕,但更多的是惊喜。西装笔挺的他迅速走上舞台,用手捂了捂胸口,看得出有几分紧张,但很快镇定下来。他掏出两份发言稿。一份自己的,另一份,则是代作者刘慈欣念诵。刘宇昆说,自己上台领奖有点尴尬,应该是真正的作者刘慈欣来领受这份荣誉才对。
刘慈欣的那份感言里,除了对刘宇昆近乎完美的译文的夸赞之外,还提到《三体》里的情节:处于“三体”威胁之下,所有的差异和区隔都被消除,人类联合为一。他希望《三体》英文版的获奖会是科幻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一个见证。
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该奖。对科幻圈来说,雨果奖的意义更加特殊。如果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文学在主流文坛被认可,那么雨果奖,就是中国在世界非主流文坛上的胜利–它是只针对科幻领域的专门奖项。一直以来,科幻在中国的位置都有些尴尬:在主流文学眼中,它是通俗文学,登不上大雅之堂,只能供大众消遣娱乐。而大众对它的了解又十分有限。它有时被误解为科普,有时被误解为儿童文学,有时被认为是胡思乱想不务正业。于是,小众、边缘诸如此类的词,便与科幻联系在了一起。
但如今,随着雨果奖花落《三体》,这群仰望星空宇宙、通过思考实验以追问生存意义的科幻人,长久被视为边缘和小众的人,以世界级奖项加冕,借助社交媒介的力量,更大范围地闯入了大众视野。
刘宇昆:质疑与超越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