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费尔干纳在丝绸之路上曾扮演过很重要的角色。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德·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将连接中国与欧亚大陆的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沿用至今。张骞通西域正式开通的这条道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分为两路;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和犁靬(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可见,起源于中国的古丝绸之路曾经在翻越帕米尔高原之后,从盆地穿过向西而去。其中,费尔干纳不仅是连接东西方的要道,也是通向南方文明古国波斯、印度、埃及和罗马的纽带。
在费尔干纳和马尔吉兰这两个重要的工业经济发展区,纺织业、丝绸印染、手工编织、瓷器制造、农产品等传统行业,依然是盆地的工业中心。经历了独立后十几年的改革,很多苏联时期的工业群落已经开始被新的工业企业所取代,其规模和经济效益受到太多制约,只能从那些残留的宏伟工业厂房架构中依稀可辨当时乌兹别克南部地区经济发展在苏联中亚地区所具有的重要位置。工业曾经是这里经济的重要支柱。但如今,除了勉强开工的一些轻工企业、外商企业、纺织企业等,能够进一步推动地区经济现代化进程的现代企业项目很少,甚至基本没有。在《中亚费尔干纳》一书中讲道,2005年安集延骚乱发生后,乌兹别克斯坦出现了韩国资本大量撤出的情况,尤其是以安集延为基地的大宇公司的撤离,导致了韩国企业对乌兹别克斯坦市场信心的动摇。费尔干纳又与撒马尔罕、布哈拉有着巨大隔阂,费尔干纳人被这些地区的人看作是不讲信誉的人,这也影响到当地人在国家政治与经济体系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地方政府对吸引外资有很大兴趣,但相关政策在这个国家十分匮乏。一位在乌兹别克斯坦做了很多年生意的中国老板告诉我,总体来讲,“乌兹别克斯坦的经济体是比较封闭的。它的货币无法自由兑换,决定了你在这里生产的财富是无法带出本国国境的,只能在当地购买别的东西带走”。也许,费尔干纳以独特的历史与传统为渊源的手工业若能复兴,还能为它赢得一次置身于全球化经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