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还是不牛 历史不能告诉未来

 
牛还是不牛 历史不能告诉未来
2015-07-28 10:38:57 /故事大全

调整:一步到位?

技术分析的三大基石之一是历史会以不同的面目重复着过去的轨迹。既然A股又一次遭遇股灾,分析师们索性将历史上的种种股灾挖掘出来,看看今年的A股与哪一次最相似。

所谓熊市,全球投资者都倾向于同样的定义:即市场整体跌幅超过20%。这一定义基于这样的经验:熊市发生的概率并不高,在美国往往4年的时间跨度才发生一次。那些下跌幅度低于20%的调整则被视为是对长程牛市必要的修正,市场调整后更为健康稳健。获利者落袋为安,“接盘侠”继续享受牛市的下半场。熊市则不然,一旦跌幅跨过20%的门槛,熊市获得确认,则会继续前行,直到调整到多方人气涣散,弹尽粮绝,没有了抛盘为止。这个时候,股价经过一轮轮抛售低到了价值凸显,先知先觉的投资者才会进场吸货,捡拾俯拾皆是的风落之果实。自然,如果以跌幅和下跌时间划分,熊市一定也会以短熊或长熊、大熊或小熊的姿态出现。

自然,任何一位被套牢的投资者,都会一厢情愿地希望,A股这次无妄之灾是1987年美国股市那次著名的“股灾一日游”的翻版。因为那次一跌到底的股灾,一天之内解决问题。时间短,跌幅巨大,虽则当天令亿万投资者心惊肉跳、自杀事件频频,但事后,它并不影响上世纪末大牛市的展开。即使加上暴跌的酝酿阶段,这波跌幅共达到40.9%,单日跳水22.6%,引发全球股市崩盘的历史性大熊市只发生在历时不足两个月的39个交易日内,对套牢的投资者来说,并非一段难熬的时间。如果A股也如此,一波风险洗礼后,快牛变慢牛,岂不皆大欢喜。

但那样短程而剧烈的暴跌需要有两个前提。首先市场得值得投资,亦即股票本身具有投资价值;其次是引发股市调整的因素简单鲜明,易于治理。对当年那场股灾的解释多种多样,直到现在都无定评,普遍为投资者接受的是程序化交易触发止损,止损盘相继引爆,恶性循环。彼时计算机技术刚刚开始具有了金融交易上的能力,被金融界的潮人们大胆尝鲜,而设置止损几乎是金融交易的金科玉律。当股市跌到触发了部分软件自动抛出后,股价走低,再次触发另一批软件的止损盘,当所有的计算机都加入进来,系统崩溃了。

这颇为类似当前A股的去杠杆化过程,一批杠杆资金被动平仓,再触发下一个价位的杠杆资金平仓。5000点上,A股的两融资金高达2万亿元,且清一色为融资盘,融券看空的寥寥无几。这笔庞大的融资,一年前还只有6000亿,随着股市上涨,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了融资队伍,融资行为也愈发大胆。不过这笔多出来的融资盘并不足惧,按交易所规定,融资保证金比例不得低于50%。假设自有资金是100万元,则其能够融资买入的证券总额最高为200万元。这意味着,只有当股价跌去一半的时候,客户才会被强制平仓。当然,为了保障券商的资金安全,证监会为融资盘划定了更高的安全线,规定了130%的强制平仓线,当客户之比达到130%时,即需补充资本金,否则强制平仓。对于一个用足融资额度,账户市值/自有资产初始比例为200%的融资账户,当其比例跌至130%时,意味着股价跌了35%。故而,股市若跌到此,必定引发一波波强制平仓盘。又因为个股跌幅不平均,当股指又如此深跌时,一定有很多股票先于股指跌破平仓线。一波波踩踏由此而起。

为救市,证监会取消了130%的平仓比例限制,给券商裁量的自由。更何况,当市场进入白热化的5月、6月,券商出于资产安全的需要,纷纷调高了保证金的比例。当然,风险并不止于大盘,而是存在于个股中,一旦个别股票连续跌停,下跌过程中没有接盘者,或者上市公司为了防控风险将股票无限期停牌,券商将无法止损。可直到今天,每天出台的救市政策,给融资盘的退出留出了足够多的抛售机会。也正因此,就如同中国楼市的风险永远由购房者承担,中国股市下跌的风险也基本上由投资者个体消化,并不存在系统性的,蔓延至金融机构的风险。

但场外配资,这一游离于资本监管之外的灰色经济却可能在熊市开始之后的“初熊”阶段连环爆仓,直至把股市拖到引燃融资盘的跌幅。监管层本以为依靠50万元的门槛可以完全把散户杜绝在融资融券风险的门外,却未意识到金融开放的不均衡。散户在互联网上以1∶4的比例借到炒股资金,配资方则借券商的端口监控借款方的资金账户,一个绕开证监会监管的体外资金循环系统已经成型。证监会亡羊补牢,严令券商切断配资方的接入端口,却埋下了市场转向的导火索。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