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发审

 
最后的发审
2015-11-27 13:59:29 /故事大全

IPO重启前,证监会二号人物,有着“发审皇帝”之称的副主席姚刚陨落,一个被精心营建的投融资童话,15年来多方共赢、其乐融融的IPO发审奇迹或被揭开冰山一角。

即使没有这个变故,本次重启,也很可能是最后一次IPO重启。按官方说法,IPO注册制的实行,只欠《证券法》修订这最后一步。而自4月《证券法》修订草案提交人大,按常规流程,新法本应该年内通过审议并颁布。6、7月份的股市动荡,恶意做空、程序化交易和股市期货联动等多种情况修订草案都没有考虑到,于是延迟了审议日程。无论如何,注册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中国股市25年的发展史上,IPO暂停了9次,这次是第九次重启。每一次似乎都在诉求变革,力求毕其功于一役,却都无功而返。本次重启IPO最大的亮点是中签后再缴款,针对的是“打新”热钱东奔西突给资金市场带来的动荡。“打新”比拼的将不再是调动资金的能力,而是拥有股票市值的多寡,产业资本无疑拥有最大的优势。而向大资本倾斜的规则势必带来新的不公正,令中小散户分享到新股“红利”的机会再次降低。如果还有发行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下一轮的“打新”是否还要延续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修补?

姚刚自2002年在证监会任发行监管部主任等职,直到2015年3月证监会调整领导班子分工,发行才转由他人负责。其掌控A股市场IPO发审大权长达13年之久,一度被业内戏称为“发审皇帝”。由于拥有企业上市的生杀大权,掌管着亿万人的财富命运,证监会无疑是中国资本市场上最有权势的部门。也正因此,新股的IPO众目睽睽,接受着千万投资者的审视,也试图修补不断呈现的新问题。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成为调整次数最频繁的管理规范。

新股发行管理办法的更改跨越四任证监会主席任期,却基本在姚刚的领导下。2000年以后IPO由此前的审批制全面转向核准制,揭开发审的帷幕。2006年开始,IPO定价引入了询价机制。2009年6月的改革则完善了询价和申购报价约束机制,消除了一、二级市场的巨大价差,减少了大量资金云集在一级市场追逐无风险暴利,同时提高了认购的公平性和中小投资者的中签率。可问题接踵而至,股票高价格、高市盈率和高超募的“三高”严重侵蚀了二级市场的后劲,新股高开低走,二级市场投资者被产业资本“请君入瓮”。随后的发审改革不得不再度“完善”询价和申购报价的约束机制,低市盈率发行、严格发行额度,产业资本向投资者让利,可“打新”热钱又如影随形,演变为数万亿热钱围堵IPO的场面。无论怎么改,新股发行因为没有涉及审核机制改革,均被市场批评为“没有触及灵魂”。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