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的秘密

 
《蒙娜丽莎》的秘密
2016-03-28 11:13:49 /故事大全

新的技术能让我们像剥洋葱一样,把画作一层一层地分析解读。

到底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不是丽莎·格拉迪尼的另一张画像?自从法国光学工程师及光物理专家帕斯卡·科特(Pascal Cotte)揭开了对这幅画作10年研究的新发现:如今的蒙娜丽莎里面有另一幅女人的画像。这个问题让艺术界产生了分歧。

2015年12月8日,“天才达·芬奇世界巡回互动展”在上海虹桥天地演艺中心开幕,这是巡展的全球第56站。虽然展览中并没有一件真迹,但难得的是能同一时间看到达·芬奇在发明、解剖学、雕刻、工程及建筑方面的创意。与以往不同,展览在最后新增了一个蒙娜丽莎区,专门展示帕斯卡·科特的研究成果。“2004年10月我受卢浮宫馆长之邀,用我发明的多光谱新型照相机对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进行研究。”帕斯卡对我说。

之所以叫“多光谱”是因为它可以精细地分割光源中的所有光谱。他花了3天的时间在卢浮宫的地下室里把所有基础工作做好,10月19日中午他收到了《蒙娜丽莎》。“这幅画躺在小推车上,没有画框,完全裸露地送了过来。”资料采集工作从当天中午持续到第二天早上8点。帕斯卡解释说这项工作不仅仅是拍照同时也是科学研究。他在将近20个小时里收集了30亿个数据。“当光学粒子穿过油画色素时会产生一些数据,我就是用数码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测量和分析。这30亿个数据就是我10年来研究的对象。”

在研究的前三年,他用红外线的原理发现了25个秘密。但这还远远不够,从2008年开始,帕斯卡发明了一项名为“层放大”(Layer Amplification Method,LAM)的图像分析技术。之前的研究只用了两种方法:X光和红外线,前者是完全穿透画作,后者是仅能穿过一层,而层放大技术则是像拨洋葱一样,把画作一层一层地分析解读。“打个比方,我们去听交响乐,里面有100多种乐器,如果你只想听到小号的声音,你也能做到,尽管这时其他的乐器声对你是一种干扰。为什么呢?因为你知道小号的声音是怎样的。”他说,“这和我做的事情很相似,我有30亿个数据,透过一个数据就能找到一种对应的原因。”

对于《蒙娜丽莎》的解读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每一个艺术研究人员都能讲出一套故事,她被认为是弗兰西斯科·吉奥康杜的第三任妻子丽莎·格拉迪尼。而帕斯卡的发现表明,这幅画并不“单纯”,它经过了四个创作阶段:第一层是一幅对未知对象的肖像草稿,从轮廓可以看出,有较大的头、鼻、双手和较小的嘴唇。在第二层里,达·芬奇用一幅《佩戴珍珠发饰的肖像画》覆盖了最初的草稿,或许这是应伊莎贝拉·黛丝恬(侯爵夫人)的要求创作的。第三层画就是1503年创作的《丽莎·格拉迪尼肖像》,帕斯卡认为这才是蒙娜丽莎的原貌,也是他所认为的“另一幅女人的画像”。画中的蒙娜丽莎眼睛看向左边,面带微笑,这是当时标准的肖像画模样。第四层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蒙娜丽莎》,脸微微向右转了过来,就连目光也是向右的。这是1513年在之前的基础上更改而来的画像。“第一层画像很难说他要表现谁。而在第二层的画中,我找出一枚华丽的发针,它显然与1503年佛罗伦萨的时尚完全不相符合。之后我又找到了装点在头部的另外11枚发针,固定的头纱具有圣母玛利亚的特征。在画下方的扶手下面,我找到了五角星形状物,或许是星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能够在圣母玛利亚的长袍上看到这类图案。”帕斯卡解释说,“然而,达·芬奇没有完成这幅画,并且运用晕线技术擦去了珍珠的头纱。”这一发现尤为重要,因为它证明了列奥纳多运用了一种手法来更改他的画作,此前是被人们忽略的地方。“丽莎·格拉迪尼·吉奥康杜显示出了她本该有的样子。而达·芬奇发明了一种掩盖技术,巧妙利用面纱、昏暗以及透明的部分来改装长裙,完全改变了之前的画像。”帕斯卡认为,这几幅不同的作品是达·芬奇为不同的雇主而画。至少,1517年达·芬奇曾证实他应朱利安德·美第奇(公爵)的要求做过这幅画,而最终呈现的《蒙娜丽莎》可能只是个想象中存在的人,而不是真实的肖像画。这一切发现和推断都基于层放大技术。

2008年,看着大屏幕上应用层放大技术修复的图像,艺术史学家麦克·戴利(Mike Daley)惊呼:“这是上帝的启示!”英国《Telegraph》记载了这一惊人的事实:画作被修复得相当精准,画面的精度之高可以放大之前无法看到的细节。这幅画就是达·芬奇的《抱银鼠的女子》,画中的女子被认为是塞西莉亚·加勒兰妮,史佛萨公爵的情人。当时在米兰受雇于公爵的达·芬奇画了这幅画。在画中塞西莉亚佩戴的项链附近,帕斯卡发现了达·芬奇的大拇指的指纹。据艺术学者弗兰克(Jacques Franck)解释,达·芬奇在那一时期经常轻轻地用手指涂抹颜料。事实上,放大画作上的细节并不是这项技术唯一能做的事。每一位艺术家都有其独特的用料方式和笔风,但基于肉眼的观察很难看出被叠加及涂改后的原有特点,通过这项技术的分层功能,能让这些艺术家的“签名”清晰可辨。屏幕上,塞西莉亚身体侧面和底部出现了不同颜色的区域,通过研究显示这部分并非出自达·芬奇的手笔。“当删掉这些非达·芬奇的部分,画的背景从黑色变成了蓝色,所有黑色部分都是19世纪后加上去的。”帕斯卡解释说。

为了去掉画作上的“假漆”,帕斯卡设计出一款特殊的软件,它能计算出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所用的颜料反射光的波长。如此一来,就可以一层一层地研究油画的画质和色彩。层放大技术可以操作的对象是表面相对薄一点的画作。麦克·戴利对此的评论是:“过去50多年,关于修复问题争论不休。有了这架照相机和层放大技术,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画作本来的面目,便于修复工作者清除后期添加的部分。这是上帝的启示同时也是一项革新。”

虽然这种技术很有用,但是却很难用。它对一个很小的区域就能产生超过1650帧图像。“光是《蒙娜丽莎》鼻尖拍出的数据就花了我一个星期的时间去分析。整个肖像被分成了无数个小细节,说实话这是一个令人崩溃的工作。”帕斯卡说,“但付出是值得的,达·芬奇是一个乐于自我推翻的人,一旦不满意就在原来的画上覆盖。这在《抱银鼠的女子》那幅画中也可以证明。如果没有层放大技术,我们是不可能知道这些细节的。”如今,这项技术不仅用于分析还用于鉴别画作的真伪。

即便有了新技术的加持,也需要了解历史才能解释很多现象。比如为什么能确定第三层画是丽莎·格拉迪尼,以及它创作于1503年。肖像画多为了满足家族的感情和骄傲,所以在当时佛罗伦萨的贵族女性肖像画上,需要出现所有能够代表她身份的元素。帕斯卡解释说:“那时佛罗伦萨贵族的时尚是佩戴‘法国风情’的头纱——前有刺绣,后有网纱,中央有线条的设计。长裙包含可拆分开的袖子和袖口开口,这种设计盛行于1503年。”这些细节都能在第三层画中找到,才推测出这就是在瓦萨里传记中出现过的丽莎·格拉迪尼。“至于1513年为什么要在一幅画上更改而非重新画一幅的原因,有可能是木板不易得到且价格很高,另一个极大的可能性是油画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晾干,达·芬奇来不及交画所以在原作上修改。”帕斯卡笑着对我说,“当然,我并不奢望每一个看过展览的人都能记得这么多细节,只要记住一点就可以了,达·芬奇只在质地柔软的木板上作画。”

文 杨聃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