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毕,各部门的评议表又纷至沓来,主要是围绕机关作风建设进行评议,目的是为了听取民意,发现问题,改进机关效能。
这种听取民意的做法在我们这个沿海发达城市已经开展了近10个年头。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听说评议结果直接影响部门考核排名,关系到机关干部的待遇问题,所以参评单位都非常重视,主动找机会向人大监督机关汇报,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寄送工作动态。部门评议表会在每年“两会”召开前的市委全体扩大会议上向所有与会人员分发,我们所有与会人员都会认真填写,会后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集中投到指定票箱。因为本身就是体制内的身份,而且许多与会代表本身就是被评议单位的负责人,交出去的表格都以满意为主,也分不了高下(当然我们也从没看到过评议结果统计)。
原以为经过这么多年的民主评议、考核,职能部门中层的“肠梗阻”问题,办事窗口的“门难进脸难看”问题,执法队伍“吃拿卡要”问题已经绝迹。最近因为帮助新落户的企业办理相关手续,在行政审批窗口排队等号时,听着老百姓的抱怨,才知道我们一个电话可以搞清楚的程序,老百姓还是要跑个三五次才能被不同的窗口告知清楚。我这才恍然大悟,我们这么多年打勾满意的部门工作效能民主测评表,其实根本没有机会体现普通老百姓办事的难处,而真正的普通群众很少有机会在部门工作效能民主评议表上表达真实态度。这种体制内收收发发的考核评议终将只能作为一种形式存在。
2016年,本人因为人大代表和单位负责人的双重身份,又接到市效能办的邀约参与机关效能考核,对各单位展开工作效能民主测评。本想在无记名投票中对百姓办事难的部门投上不满意票,不再交全部满意或基本满意卷子,哪知道现在改成了网上评议,评议时还得输入手机号码。在手机实名制全面落实的今天,这种民主评议无异于实名投票,这种状况下投票还能真正反映民意吗?这难道也算是民主监督的又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