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心理学中应该有一门心理动力学的学科,或者至少有这样一个专题门类,可以为研究网络暴力注入与选择性*谴责提一供一些研讨的基础。不过,我没有时间去翻那些堆满心理学术语的词典和着作,而是凭经验在自己的脑子里用日常语言来分析一下这个主题内的可能的内容,将生涩的术语驱逐出自己的脑子,是我习惯做的思维工作,因为那些术语为特定的研究任务而发明出来,随意乱用,就像过一道融冰河,很容易掉进河里,被那些冰块覆盖。
一种激涨的感情并不一定导致暴力的发生,因为,作为文明社会中的一员,每个人都被从小灌输文明生活的文化内容,道德的制约力量从来都是潜移默化,日日渗透的东西,和道德没有任何脱节的教育更是加强了这种文明素养。这个在网络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满嘴打打杀杀的暴力注入者,一个偏激到癫狂的的选择性*谴责者,当你和他辩驳的时候,他的疯狂劲立刻回到了理性*的逻辑领域,选择性*地为自己的冲动寻找理性*的根据和合理的理由,而不像一个疯子似的,完全语无伦次,逻辑混乱,跳跃臆想。这样,我们可以肯定,他是有理性*的,思维正常的,本质上还是一个文明人,而非野蛮人,一个疯子。
为什幺一个文明理性*的人不在公开的场合用理智的言谈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看法,而非要在自己的言辞间注入引人瞩目的暴力,不是全面公正客观地对待一件事情,而要以一种偏激的,选择性*的谴责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来对真相的显示造成影响呢?
每个人的价值动机都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同时受到个人教育经历的深刻影响,先入之见一般来说比随时改变的看法来得更为稳固。这也许是人们在遭遇反对意见时,一种僵化的教育背景所显示出来的对理性*活力的严重误解和极力排斥有极大的关系。我们知道,全面的理性*的教育是改造国民性*格的根本,而一种好的,全面的国民性*格的养成也会对整个社会政治文化制度产生绝对良好的影响。一种毫无理性*注入的情感,虽然能达到绝佳的艺术魅力效果,可也能造成数不尽的妖妄鬼怪。
将理性*和感情对立起来,只能造就偏激的性*格,一种-阴-森的绝对化的虚无活力,这样的性*格在黑暗的年代会冲破黑幕沉沉的天空,而在和平现代的社会,这样的性*格就类似于洪水猛兽,没有英雄的时代,坡脚而出的冒牌英雄,商业老板们会躺在沙发上,悠闲地看着的一群彼此猛烈互殴炒作的小丑,脸上放出一个冷静理性*的微笑,觉得底层的世界,就活该这幺-阴-暗,下流,恐怖,疯狂,该着日甚一日地堕一落。
我们希望自己的zheng府机构是一个坐满了清官大老爷的廉洁而贫穷的zheng府机构,可是,很不幸,这样的zheng府机构是一种臆想,只是在广告上如此而已。是什幺人就戴什幺帽子,什幺样的国民就有什幺样的zheng府,而zheng府的性*格正是国民性*格的忠实反映,这绝没有例外。
一些人言辞激烈地反对zheng府,这种行为很悖谬,很值得琢磨,也很奇怪。如果zheng府是一面巨大的镜子,打碎了,它的每一块碎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假如你真能打碎它,当你重新拼合它的时候,它不是还是一块旧镜子吗?你能换一块美国镜子?你真能肯定你能将它拼合得更大或更小,更亮或更光明,甚至透明成一块白玻璃?存疑。
在中国,人们的经济压力随着国际经济的波折变化而陡然增大,石油价格的影响就很明显。以前二十来块钱就可注满的油箱,如今是三十好几。工资很少涨可什幺都涨,各种物品的价格跟发了情似的,处处冲动,往上攀。这种压力的感受很明显,就像一种气候特征,有的地方感觉不明显,有的地方就十分干旱或者闹起洪灾了。用来说明人们的心理动力学特征,也是说的过去的。
真实信息的被堵截,造成了广泛的猜疑和普遍的怨恨,因而一件局部的小事件就会引发整体的动荡,谣言的起飞也能获得广泛的空间,暴力注入和选择性*谴责,就会成燎原之势,但这绝对没有持续性*,这一切都会在真相的澄清下慢慢收敛,人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假设,而要假设成立就必须要事实论据来为其撑腰,人们通过逻辑的道路也会走到地狱里去,因为,这是人们自己选择的道路,而逻辑不过是使人走得更快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