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同在杭城紫阳书院读书三年。山伯生来忠厚老实,虽然与英台同桌共读、同房共眠,三年来情同手足,形影不离,但是一点没有觉察出英台是个女儿身。因此,博得英台的深情相爱,但她又不敢向山伯当面表白自己内心的情意。
这年春三月,英台收到家书,催她回转家乡。两人离别,依依不舍。山伯送祝英台到十里长亭。告别时,英台心想:这是一个表白自己心意的好机会。于是,在十里送别路上,她看见牡丹,就把自己比作红牡丹,把山伯比作衬托牡丹的绿叶;看见鸳鸯,就把自己比作雌鸳鸯,把山伯比作雄鸳鸯;看见土地堂,就把自己比作土地婆婆,把梁山伯比作土地公公,要在土地堂上来拜堂。处处暗示山伯自己是个女儿身,表示要与山伯结成百年之好。谁知,山伯生性厚道憨直,一心读书求学,不仅不理解英台的各种暗喻,反而责怪她太女儿痴情,胡言乱语。
山伯送英台,不觉来到草桥门外的一口古井旁。英台已走得身疲力倦,便在井旁石凳上坐下,对山伯说:“梁兄,小弟走不动了,请在此小憩片刻。”山伯说:“好。”也坐在一旁。
英台望着古井,触景生情,想起三年前,两人来杭城求学时,也曾路过此地,在井旁,休息时同饮过井中清冽的泉水。这时,她感到口渴,随身取出一只碗,到井栏旁想舀水解渴。谁知到井边一看,井水已经干枯。英台感到十分惋惜,“唉”地叹了口气,右脚一蹬,说也奇怪,只听得古井内哗哗地响起了流水声,一下子清清的井水,便涨到井栏啦。英台高兴地舀了一碗清清的井水,喝了一口,觉得清冽甘甜,便请山伯喝,并说道:“有如此好水,待我在这里梳洗一番,再上路吧!”说着,脱下书生巾帽,解开发髻,披着乌油油的一头长发,便临井梳洗起来。
当英台在清清的井水中,照见自己年轻美貌的容颜时,不禁又想起自己的心事,便回转身来,对山伯说:“梁兄,请过来,你看井中是什么?”山伯以为英台在井中看到什么鱼虾之类,便走了过来,站在英台身旁,探头向井中一望,看不见井中有东西,只见清清的井水,明澈如镜,照见英台披着满头乌油油的长发和一双水灵灵的明眸,含情脉脉地在向他发笑。便说道:“井中只有贤弟之影,并无他物?”英台又“唉”地叹了一声,说,岂止小弟身影,你且听我吟来:
古井喜逢春,兄弟双照影。
一男并一女,和合天配成。
山伯一听英台又说出糊涂话,轻轻地责怪她道:“唉,你我兄弟都是读书明理之人,你又在胡扯些什么啊!”英台仍脉脉多情地说道:“梁兄有所不知,刚才井中双双照影,使小弟想起在三年前在祝家庄河边为梁兄续诗的小妹来了,她长得和小弟相貌一样,因此,触景生情,想想梁兄和我家小妹真是天生一对,地成一双哩!”山伯脸上露出一副憨笑,答道:“喔,原来如此,是啊,刚才我在井中一看,开始也误以为是你家那淘气的洗衣姑娘呢!你们兄妹俩真生得一模一样,年轻美貌。”英台忙说:“是啊!梁兄如不嫌弃,小弟愿为我家小妹作主,不知梁兄意下如何?”山伯回答道:“多谢贤弟大媒,这样我们就亲上加亲啦!”古井作证,英台把自己的终身亲自许配给山伯,这才放下了一桩心事。不过,她怕这次父母催她回家,要给她另许婚姻,最后又叹了一声气,对山伯说:“既然梁兄愿意,那就请梁兄在‘一加三、三加一、一二三五再加十一’之内,前来我家提亲吧!”山伯当时没有领会,后来误了订婚期。但古井从此留下了美好的传说。
草桥门外的这口古井,因为山伯与英台双双在此照过身影,杭城父老就叫它为“双照井”。民间传说,那清清的井水中,常常会隐现出一对青年男女的身影,这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后来,这里建造了一座海潮寺,双照井就成为“海潮八景”之一。海潮寺也因为有了双照井,香火更旺。每年正月初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到海潮寺来烧香,都要到双照井来照一照。人们说,老年夫妻照一照,会越活越年轻;青年男女照一照,会夫妻和睦,白头到老。因此,杭城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若要夫妻同到老,双照井中照一照。”现在,海潮寺遗址已建起杭州橡胶厂,据说这口双照井,却一直保留至今哩。(何采弟讲述莫高搜集整理流传于浙江杭州一带)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