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国公使的压力下,清政府才作出让步,6月29日,同治帝在中南海紫光阁接见了美、英、法等国公使,但仍有许多保留,如改三跪九叩为五鞠躬,各国公使不得首先向皇帝论及公务,国书置于御座前黄案上而不由皇帝亲收等。整个觐见仪式不到半个小时,对西方国家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外交胜利。此时,距离1793年马戛尔尼使华,已经过去了80年。
年西礼觐见的实现,是近代中外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甚至有人把它视作“中国传统礼制的冰山开始崩塌”的标志。但中西方在觐礼上还存在分歧。因为这次觐见地点紫光阁曾是清朝皇帝接见藩属国贡使臣的地方,这令西方使节十分不满。他们就这一问题又争论不休。而当下一个中国皇帝在宫中接见外国使节,并尝试新的觐礼改革时,时间又过去了20多年。
据史料记载,光绪亲政之后,“尚未接见外国使臣,其意不无觖望”,他预料“彼族不久必有合词请见之举”,因而建议清政府采取主动,仿照1873年成案,颁发谕旨,定期召见。
这一建议迅速被清政府采纳,同年12月11日,光绪帝发布上谕:“兹朕亲裁大政巳阅二年,在京各国使臣谊应觐见。允宜仿照同治十二年成案,并增定岁见之期,以昭优礼。所有各国驻京实任署任各使臣,著于明年正月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请定期觐见,即于次日在该衙门设宴款待,嗣后每逢正月,均照此举行。续到使臣,按年觐见。至国有大庆,中外胪欢,并著该衙门届时奏请筵宴,用示朝廷修好睦邻有加无已至意。”
至此,外国使节觐见清帝一事及平时交际礼节才从制度上得到基本解决。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少数有识之士被侵略战争的炮火惊醒,最早睁眼看世界的是林则徐、魏源,但他们的主张没有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认可,被搁置了20年。当时不要说学习外国制造枪炮船舰,就是外国公使驻北京也不被允许,道光皇帝也好,咸丰皇帝也罢,都不允许外国公使驻京,为什么呢?
主要是觐见礼节不好办,清廷坚持外国人见皇帝要行三跪九叩礼,但外国人不干,就这么僵持了十几年。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才把公使驻京这一条定下来。当然,列强同中国打交道是为了谋求利益,但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互派公使是正常的外交活动,不应该由于觐见礼节而搁置。
道光、咸丰皇帝对割地、赔款不怎么心疼,对行不行跪拜礼节却耿耿于怀,反映了一种愚昧无知、妄自尊大的心态。一直到了1860年,咸丰皇帝看到美国的国书上对他这个天朝皇帝平等相称,十分恼火,用朱笔在国书上批了“夜郎自大,不觉可笑?”八个字,咸半皇帝没有意识到,真正可笑的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