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隐娘 看懂孝贤(5)

 
面朝隐娘 看懂孝贤(5)
2015-09-26 18:19:27 /故事大全

把镜头贴近真实世界

“电影最早的目的,就是为了纪实,所以有卢米埃尔兄弟拍的《火车进站》。短短一个火车进站是人类第一次看电影,火车对着自己冲过来,把戏院的人都吓跑了。那是写实这一派的源头。蒙太奇来源于1920年代的苏联,非常强调断开时空,把不同时空剪接起来,掌镜的人有非常强烈的意念在,要你看这个,要你看那个。”30岁的谢海盟从幼年开始,就在家中看到大姨朱天文参与侯孝贤电影的创作,她已旁观侯氏作品问世过程多年。

“其实现在好莱坞走的是蒙太奇传统,可侯导走的是真实的、比较接近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传统。他尽量把镜头贴近真实世界。长镜头是他试图去逼近真实的产物,但你知道,长镜头非常考验导演对于一个镜头里的调度,必须要深焦点,就是远景、中景、近景都要有各自的故事,说是线索也行,这也是侯导的标签。”

长镜头美学鼻祖、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说: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在侯孝贤利用摄影机去不停接近真实的过程中,“状态”是他最关注的电影灵魂所在。

“一个刺客的状态,”侯孝贤用7个字介绍《刺客聂隐娘》。谢海盟说,剧组从开机之后,就不断缩编,成员不断减少。侯孝贤讨厌在现场有太多的人,那对他和演员,还有故事当时的状态都是极大的干扰。不止一个来自摄影、录音技术部门和制片部门的剧组人员谈到,在现场他们常常要想各种方法藏起来,因为导演不想看见。也会有部门头脑鼓起勇气跟导演叫苦,“那我怎么工作?”

“我不管。”导演答得理直气壮,而且不容质疑。

谢海盟回忆,最初因为采用大炮吊臂式摄影机,光摄影组就有30人。“侯导很讨厌大炮,因为他最喜欢的是现场的反应,和即时的东西。有时候看到个即时的东西想拍,大炮吊起来已经中午了,侯导就疯了。这种拍摄方法和他的理念有冲突,想做事,一转身,四处都是人,都要闪躲,都要顾及。”

“做侯孝贤的编剧,成就感很低。”朱天文提醒外甥女:因为编剧看到最后的成片,会发现真正出自自己笔下的内容并没有那么多。

侯孝贤作品在案头会历经严谨漫长的讨论,在开机之后,依然会不断生长,在现场和后期阶段,甚至是突飞猛长。如果到了现场一切按部就班,他会觉得这一切索然无味,没有任何拍摄的兴趣。

朱天文评价侯孝贤说:“他迫不及待地要奔赴现场。经验告诉他,现场一定不辜负他,凡呼必有应。未知的现场静候着他,会带他到他要去的地方。”

在任何场合,问侯孝贤最喜欢的作品是哪一部,答案都是《南国再见,南国》。那是他至今都念念不忘的一次创作经历,也是最具侯氏特色的电影。“那个片子整个就是在抓高捷、伊能静和林强3个人的关系。”侯孝贤说。

“南国是小编制,好像听侯导说只有三十几人,带着一颗镜头,一路南下去拍感觉。剧本也只有半套,一个大概的提示功能,就一路走,一路拍。他觉得很成功,也不担心这样随性地拍片子会不会连不起来。我觉得那应该是他非常珍惜的一个拍摄经验吧。”谢海盟说。

她还发现,侯孝贤从来不跟演员发脾气。如果他觉得演员演得不好,没有演出自己要的感觉,他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是他没跟演员解释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甚至就算演员一直演不出来,他也会觉得自己是不是错把这个演员放在这里,而不是演员该死,演不出来。”侯孝贤觉得跟演员发脾气,演员心情不好,会带到工作表现里。“如果有时候,一定会有脾气要发泄,他会去自残。他是出了名会自残,去踢墙,拿手砸墙,砸椅子,砸到骨折的事情还真的蛮多次的。”

拍摄《儿子的大玩偶》时,有一场戏是小丑失业回家,从此他不必再扮小丑,卸掉小丑妆。结果儿子不认识他,就哇哇大哭。扮演婴儿的是侯孝贤的儿子,为了制造哭声,他让演员去拧儿子。但面对导演的儿子,演员始终不敢下手。拍了好几次都不过关,最后忍不住的侯孝贤用手把桃花新木的椅子当场砸断,演员也被吓到,咬牙狠心下手,一条就过。侯孝贤的手骨也砸断了。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