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如同葡萄酒圈的习语“三分酿七分种”,葡萄酒即便有时尚裙装还得看模特本身,如同“迷你五重奏”的发布会上仍然出现了一款大瓶装“magnum”的普罗旺斯桃红葡萄酒。因此,即便是在以“迷你瓶”为概念出现的“轻盈消费”年代,葡萄酒历史上的种种“裙装”仍如同佰瑞酒庄的城堡努力呈现的巴洛克风格一样,值得玩味。
就算熟悉“magnum”这种说法,以下这些葡萄酒酒瓶的度量名词很少有人能全部记住:“Piccolo”、“Chopine”、“Demi”、“Jennie”、“Clavelin”、“MarieJeanne”、“Jeroboam”、“Imperial”、“Methuselah”、“Salmanazar”、“Balthazar”、“Nebuchadnezzar”、“Melchior”、“Solomon”、“Sovereign”、“Goliath”、“Melchizedek”。这些度量看似陌生,换算成标准葡萄酒瓶(0.75升)的容积从1/4瓶逐渐升格为40瓶倒也好理解。其中“迷你瓶”所在的地位本应是以法语命名的“Demi”。由于和“Chopine”(0.25升)、“Pint”(0.4761升)之间在英法度量衡因战争之间的纠纷,“Demi”这种“半瓶”或现代赋予的“迷你瓶”概念很长一段时间只限于法语地区,真正发扬光大的是当螺旋盖作为葡萄酒封存方式在20世纪新世界产区出现时。
“magnum”以上高容积的酒瓶常见于拍卖,类似于“山子”作为某种以量生畏的重器。葡萄酒瓶形的大小确实与酒液在瓶中的瓶酿程度有关:越大的瓶形理论上越利于瓶酿。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大瓶形,或者说重装裙装产自于法国香槟产区,因为此地以在瓶中的二次发酵著名。从玻璃的耐受角度来看,越厚重、越大的酒瓶越能经受人类的发酵试验。回归到早期葡萄酒产区,这些地区确实能重现葡萄酒的本态,但也在文字上更回归到葡萄酒的本初:香槟产区延续了葡萄酒从中亚西传的一线,以至于此地不只在葡萄酒的酿造传统上,也在它的命名法上更多延续了希伯来语的传统,因而对酒瓶的命名也比法国其他地区不是像波尔多世界更加拉丁化地使用“Magnum”或“Imperial”等命名。只是这些命名更容易使人想起所罗门王(Solomon)或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Ⅱ)等不知是福是祸的传说。最典型的例证是相当于标准葡萄酒瓶4瓶的“Jeroboam”。这一“反派”命名最初见于香槟地区,随后才作为双倍“magnum”的代称出现在波尔多地区。
《圣经》中人类最长老者是玛士撒拉(Methuselah)。以他命名大容量6升的葡萄酒瓶,也许能给人类的存在感一些安慰,只是“三贤人”中两个巴尔撒择(Balthazar)、梅尔基奥尔(Melchior)在葡萄酒瓶命名中的存在已经预示了一些不安。所幸葡萄酒中最大容器(Melchizedek,相当于标准瓶40瓶)的庇护者是麦基冼德〔撒冷(Salem)的国王及祭司〕,据说他是最近似天使之人。
当然,最后还有不明来处的“Jennie”和“Marie Jeanne”。因为“Jennie”瓶形一直无处可考,而且这一瓶形多用于托卡伊(Tokaj)等传统东方葡萄甜酒,因此有人猜测这一瓶形的来源与东方有关,换而言之与瓶中的精灵(genie)有关。“东方”或许一直是葡萄酒世界的一个怨念。在如今这个葡萄酒和时尚裙边如同精灵般变幻的年代,重新定义葡萄酒的裙子长短,或者只是意念之间的事,而且不只在于东西。
主笔/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