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日伪军300余人突袭宝清县小孤山附近东北抗联第五军密营,李海峰连长等12人壮烈牺牲;同年6月,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程斌叛变后,尽其所知,供出了第一军在各地的密营,日伪军将其全部捣毁,抗联第一军损失惨重。
杨靖宇和魏拯民于1939年10月召开南满省委和抗联一路军领导干部会议,决定将队伍编成小部队分散活动,以冲破敌人的“围剿”。
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是最让日军头疼的队伍,被他们称为“东边道社会治安之癌”,而抗联活动地区也被称为“癌肿地带”。因此,杨靖宇的部队遭到敌人的猛烈进攻。1940年2月15日激战之后,杨靖宇身边仅有6名战士。当晚,他命警卫员带3名负伤战士摆脱敌人,寻找总部,自己带两名战士继续战斗。不久,身边最后两名战士在下山买粮时遇敌牺牲,只剩杨靖宇孤身一人。
2月22日,杨靖宇已经5天没有吃饭,又得了重感冒,他发现了一个窝棚,便躲进去避寒。转天,村民赵廷喜等4人砍柴时发现了他。杨靖宇给村民讲抗日救国的道理,并给赵廷喜一些钱,让他下山帮着买些粮食和衣服。但是赵廷喜回村后向特务告密,日伪讨伐队接到特务报告后,立刻进山围剿杨靖宇。2月23日,杨靖宇隐藏在一棵大松树后面抵抗敌军,双手开枪射击,但最终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5岁。日军割下他的头颅,解剖他的尸体,发现他腹内没有一粒粮食,全是草根、树皮和棉絮。
日军的残酷“讨伐”,使抗联的主力部队急剧萎缩,赵一曼、赵尚志、杨靖宇、汪雅臣先后在这段时间牺牲。1940年前后,部队人员已经减少到不足1000人。由于没有安定的休整场所,尤其是在寒冬,在缺吃少穿的条件下,抗日斗争难以为继。与此同时,1934年以后,中共满洲省委与苏区中央失去联系,抗联孤军奋战。为保证伤病员得到治疗,部队得以休整保存实力,以及期待与中共中央恢复联系,东北抗联在无奈之下转向苏联境内。
撤入苏境的抗联队伍开始接受现代化和正规化的军事训练,对抗联而言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整训期间,抗联制订了严格的军事训练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队伍的军事素养、野外战争技能、现代化作战能力和政治思想水平等均得到明显提升。
1942年8月1日,东北抗日联军在苏联正式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即苏联远东方面军步兵第88旅),周保中任旅长。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并派出远东军进入东北战场。日本投降后,东北抗联部队于同年9月全部返回东北。
(参考资料:《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孙风云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