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的两面(2)

 
匠人的两面(2)
2015-10-10 19:45:57 /故事大全

怎么做到呢?桑内特在深入匠人生活之后提出:这本身就是一种人性的境况,是一种实践与情感回报相结合的、值得过的生活。做一个匠人实际上便是在从事创造活动,他们由于专注于工作而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自由地实验各种方法,最终,从中得到的满足感便是其精神回报。唯有这样开放、长期的平台环境才能更好地激发研究创新,过于注重结果或朝令夕改都不利于解决问题,因为很多新技术在最初的确看来都没什么应用价值。要推动技术创新,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组织结构上的政治学问题。

在这里,桑内特强调的是某种“自主性创造”,亦即在不受别人干预的情况下去创新。必要的劳动,对现代人的文明病而言是一剂良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与我们自身联系起来的创造物,才能予以人真实的满足感,那是购买再多的消费品也不能取代的。值得补充的是,在我看来,这种技艺与劳动的原型,理应是家务——虽然它经常遭受贬低,但正是在日常的家务劳动中,一个人得以不断练习并获得那种自如的感觉。

理想的匠人生活,其实便是理想的人类生活:清楚自己面临的困难在哪里、通过掌握技能去完成自身的创造性任务,并在人际交流的协作网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在这里,桑内特特别推崇“社交型专家”,强调要“全面地、历史地对待别人”,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一个分享知识的网络,才能促进自我和社会的完善。正因此,他坚持认为,“几乎所有人都能变成优秀的匠人”,因为匠人就是人自身,匠艺活动的节奏则和儿童游戏的体验差不多——他想说的是,人们是从小在游戏中学会认知能力、交际、服从规则等等,游戏本身就是创造性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人的精神得到丰富而不是异化。

值得注意的是:桑内特在这里所讨论的,都深深地根植于西方的传统。人自己创造的工具带来灾祸,是西方的自古以来的主题,涉及欧洲哲学中“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也因此而格外注意树立人的主体性。在劳动和游戏中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也是长久以来受关注的课题,100多年前美国便有所谓“4H教育”,即倡导动脑(Head)、动手(Hand)、身心(Heart)、健康(Health)的协调。这一切都是基于一种个人主义主张,即人存在的最高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一个开放协作的社会网络空间,而这又反过来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因为很多事只有每个当事人清楚,通过无数个体不断的试错和探索,才能摸索出隐藏在特定结构之下的机会点。匠人那种专注于探索而不计结果的精神,在此暗合了一个新未来的需要:由于创新的结果和得失成败事先无法确知,因而鼓励探索和自我完善,不仅是个人所需,也是应当塑造的社会形态。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最美的哲学史
下一篇:隔壁同学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