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乐舞 洛阳家家学胡乐(2)

 
龟兹乐舞 洛阳家家学胡乐(2)
2015-10-29 10:24:11 /故事大全

北方政权几番更替,此后北齐玩赏西域乐舞蔚然成风,龟兹与西域诸国的优秀乐工舞伎,被宠以高官的不可胜数。曾在北齐担任黄门侍郎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记录了一段话,大意是:齐朝有一士大夫,奴颜婢膝叫儿子学鲜卑语,弹琵琶以讨好鲜卑贵族,你们如果也这样,即使日后当了宰相,我也不高兴。

足见当时,教导儿子学习西域传来的琵琶以应酬官场,已成为时风。

音乐史上的新潮流

“隋唐时期,龟兹乐成为一种新潮流,相当于我们现在吸收了国外摇滚乐、爵士乐这些东西,当时在长安非常流行的风尚就是看胡舞听胡乐。”不仅如此,霍旭初认为,发生在隋文帝时期那场“以龟兹乐改造宫廷雅乐”的变革,也改写了中国的音乐史。

变革的主角是龟兹著名民间音乐家苏祇婆。56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娶突厥阿史那公主为后,突厥征集西域各国音乐舞蹈作为陪嫁随阿史那公主东来,苏祇婆作为乐舞队的领袖来到中原。

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之后,二度统一中国的他决心改变北周旧乐,建立新的正音雅乐。由于传统礼乐早已破坏,修乐一事并不容易,一拖六七年还没定论,惹得隋文帝大怒。后来,沛国公郑译提出了一个新方案,据传,他曾跟苏祇婆学过琵琶,他认为过去宫廷雅乐所用的七音中,有三音不正,而用苏祇婆的七声校勘宫廷七声基本符合,其五旦又可与传统乐学中五律(黄钟、太簇、林钟、南吕、姑洗)对应,因此主张用苏祇婆“五旦七声”的龟兹乐律拟定新的雅乐乐律。尽管由于保守派的反对,雅乐仅用了黄钟一调作为调首,但这也有力地冲击了当时僵化的雅乐体系。更关键的是,由于苏祇婆的龟兹乐律是在琵琶上演奏出来的,随着琵琶的流行,自隋至辽宋几百年间,中原音乐所实行的实为龟兹乐律。

隋文帝制定雅乐的原因还在于,盛行于宫廷民间的以《西国龟兹》、《齐朝龟兹》、《土龟兹》三部龟兹乐为代表的新音乐,让他感到不安,在他看来,这些非正统音乐的流行是不祥之兆。然而,流行音乐的魅力显然不可阻挡,在隋初所制定的七部宫廷燕乐(区别于主要用于郊社宗庙宫廷仪礼活动的雅乐,燕乐主要是皇帝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演的乐舞)里面,《龟兹伎》成为代表性的西域乐舞。在唐代的10部乐中,龟兹乐继续占据着主导地位。

流行于隋唐的新音乐究竟是什么形态呢?据《隋书·音乐志》的记载,当时的龟兹音乐有歌曲、解曲、舞曲之分,已具备了声乐、器乐与舞蹈伴奏曲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由包含琵琶、阮咸、箜篌、胡笛、胡鼓、筚篥、铜钹、打沙锣等多种乐器的乐队演奏出来,有“铿锵镗鎝、洪心骇耳”的效果。

而在中原地区最受群众欢迎的龟兹舞要数“苏幕遮”和狮子舞。苏幕遮,据学者考证,是一种毡帽的名字。每年七八月举办的“苏幕遮”大会,是场面浩大的群众性舞蹈。这种传自波斯的舞蹈,开始先由头戴鬼神、禽兽、武士等面具的舞者演出,舞蹈进行到高潮时候,演员取皮囊盛水向观众泼洒,最后用羁索套勾行人,人们于是开始一起狂欢。另有一说,“苏幕遮”大会举行的时间在每年11月,因此该舞也叫乞寒舞,用意无非是期望天气寒冷,多降雨雪,保证来年丰收。苏幕遮流传到中原后很受欢迎,后来在唐玄宗时,因为舞者往往赤身露体、伤风败俗被禁,但在民间仍然不绝如缕。

据文献记载,龟兹流行狮子舞,唐代的五方狮子舞属于龟兹乐部,所谓五方,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后来成为内地舞狮的源头。

在霍旭初看来,龟兹乐舞风靡隋唐,并非偶然。究其缘由,第一是它的调式更加丰富动人,有更强的娱乐性与欣赏性。其次,乐器乐队的改造已很完备,取代了传统的编钟、编磬等笨重的乐器,乐队的轻型化,使得表演可以移动。“这是一个乐器的革命,只有这样,民间普及才有了可能,家家户户可以弹琵琶,但不可能家家户户做编钟!”正缘于此,隋代出现了立部伎与坐部伎之分,坐部伎地位高一点,坐在上面演,立部伎则站在下面演。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