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这一代:不仅是时尚(2)

 
“中性”这一代:不仅是时尚(2)
2015-11-06 13:02:16 /故事大全

另一个现象则是,“80后”成为“叔叔阿姨”级别后,十五六岁少年身上“雌雄莫辨”的美正在得到他们的倾心。以往少年特别是少男形象在艺术作品中,常以同性恋设定出现,例如白先勇在他的小说中创造的形象。而今的事实则是,少年的形象大都阳光向上,打动人心的是“还没有明显区分的世界”的部分。例如《这个杀手不太冷》中波特曼扮演的那个少女。相对“萝莉”,“正太”恐怕又受到更多的追捧,几乎是“母性意识觉醒”的体现。从流行的少男组合,到“少年密集型”真人秀节目,都是时下审美倾向的例证。一方面,从市场反馈的角度,女性美确实很难再挖出新意;另一方面,恐怕这也正好符合当下女性作为电视娱乐消费主体的“政治正确”,但它和所谓女性主义影响其实还有些距离。

按照普遍的观点,中国并没有过真正意义上自下而上的女性主义运动。倘若说有,也很大程度上只是“80后”这一代对社会资源的下意识争取。在他们出生的10年里,中国人口增长超过2亿,其中包括5000万独生子女,“在孤独敏感的社会语境中,女性主义的观念开始在她们当中渗透”,要变得“独立自主”,更重要的是需“强大”。就像格里尔(Germaine Greer)在其著作《女太监》(The Female Eunuch)中所称,在男权社会中,每个女人都像太监一样被去势,以便获得女性气质,而强大的独立的女性气质才是人类的革命性的未来。

于是当“80后”听到波伏娃那句语录——“一个人并不是生而为女性而是变为女性的”,部分人会眼前一亮,更多的人是懵懂,但“独立自主”一词毕竟深入人心。

如果从时尚圈预判趋势,“中性审美”已然跳出“女生男性化”和“男生女性化”,而是你我各走一步,归笼到“同一个区域”。上述说法的贴切之处在于,不论男女确实已经可以实现在商场的“同一个区域”购物,比如前面所说到的伦敦塞尔福里奇百货公司。小众品牌如法国的AMI或études Studio,毫不避讳贴身,同一款上衣的S号,既适用于身材瘦小的男人,也适用身材中等女人。一线品牌自然也是推波助澜者,从去年秋冬秀场到今年各大时装周,多是“模糊性别”的设计。相比于Gucci新任设计总监米歇尔(Alessandro Michele)推出的穿红色蕾丝装男模特,米兰时装周上普拉达女士(Miuccia Prada)线条柔和颜色清丽的男士衬衫倒更为人所动。中性风并不新鲜,只不过这一次直接消解了性别,参与品牌更多,来势更凶猛,以至于一个时装记者写道:“大概中性风一波接一波的缘故,到了巴黎时装秀,男模特们还没出来,我居然做起了买一条半身裙的白日梦。”

时尚男女在中点握手言和,冷硬与柔美此消彼长,其他人则在10年里与这个流变共同成长。尤其中国的现实中,不管人们是否有意愿,全面开放二胎的消息都宣告了独生子女一代的终结。“80后”最大的35岁,最小的25岁,基本都已进入社会,同时也是“剩男剩女”组织中的主力。如果说孤独成为他们与生俱来的特征,那么寻找归属感对这一代人而言,显然是一种来自本能的自主。10年前,《时代》周刊亚洲版曾将李宇春放在封面,她的中性形象确实也影响了中国“80后”一代的时尚。现在,李宇春从“杀马特”到了纪梵希,看上去高档了,本质却没有什么变化,这不禁令人好奇:如今仍然捧之为偶像的,是否还是当年那批人;10年前不认可“中性美”的人群,经历不同审美观的洗礼后,如今是否又往前走了一步。又或许,当年追求自由与反叛的姑娘,正在家相夫教子并以此为傲,而当年曾吐槽“不男不女”的高中生,正对今年秀场上的性别融合风大呼过瘾。

他们以并不对立的方式互换位置,征用了对方的眼光。而这,只是这一代人身上众多变化与融合中的一种。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