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记载秦越人著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但都失传了。还有一本《难经》据说是他所作。唐代杨玄操在《〈难经〉序》中写道,《黄帝八十一难经》是勃海秦越人托名黄帝所写,“以其与轩辕时扁鹊相类,乃号之为扁鹊,又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
照这种说法,在“扁鹊”名号之外,秦越人还被时人根据他的出生之地赠与了一个名字:卢医。
据说扁鹊最后死在秦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出函谷关的时候,秦国太医令李醯(音“西”)把他给害死了,因为妒忌他的医术胜过自己。
陈致释义说,醯是醋的意思,古代人制酱时要加入醯,因此古代有一种把人做成肉酱的酷刑就叫“醢醯”(音“海西”),孔子的学生子路、汉代将军彭越,都被记载受到这种酷刑。
关于扁鹊,史料记载其实极少。比《史记》早一点的文字记载还有《韩非子》。但《韩非子》多讲寓言,所以未必可信。比如《韩非子·喻老》篇,讲扁鹊给人治病,用刀刺骨,刮骨治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写过的一个扁鹊过齐的故事,《韩非子·喻老》篇也提到了,说扁鹊去见齐桓侯田午,也就是田氏代齐以后的齐桓侯而不是春秋时候的那个齐桓公。史书上有时候称齐桓侯为蔡桓公,只是因为他的都城在上蔡——按照战国习惯,国君以都城为号,跟春秋时候的蔡国并不是一回事,真正的蔡国在扁鹊时代已经被灭。扁鹊四诊桓侯,“疾在腠理”、“疾在血脉”、“疾在肠胃”、“疾在骨髓”,不一定那么准确,但还是有所依据。
《战国策》里也有少许扁鹊的史料。《战国策》记述了扁鹊见秦武王的故事。扁鹊准备给武王除病,左右大臣却说武王的病在“耳之前,目之下”,未必能够彻底治好,弄不好会让耳朵听不清,眼睛也看不见了。扁鹊听到武王转述这番话后就把手中的针摔到地上,说:您和懂的人商量,又让不懂的人掺和。如果像这样来管理秦政,恐怕就要误国了。
有书《鹖冠子》,据说是楚国一位隐居贵族所作,里面另写到一个扁鹊(秦越人)三兄弟的故事。扁鹊和魏王聊天,说自己有兄弟三人,其中最擅为医的是大哥,二哥其次,自己最差。魏王问他为什么这么说呢?扁鹊答:我大哥看病是“视神”,即看人的神气,病还没有成形就除掉了,所以他名气不大。二哥看病在“毫毛”,人有稍许症状就看出来了,所以“名不出于闾”,他的名气只在乡里流传。我呢,又动针,又看脉用药,还用刀来割开肌肤,所以在诸侯里面特别有名。
《鹖冠子》里边记载的扁鹊真实性如何?陈致偏向于存疑:“最近这些年很多人研究《鹖冠子》这本书,也有很多人相信它是真的。但是《鹖冠子》曾经是被怀疑的。因为史料的缺乏,这些都只可以作为参考。”
关于鹖冠子其人,《汉书·艺文志》只记载“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到了唐代,同为大文学家,韩愈《读〈鹖冠子〉》断为真籍十六篇,柳宗元却《辨〈鹖冠子〉》是伪书,后代学者也多以为伪。上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出土了汉墓楚帛之后,随着对其中佚籍《黄帝四经》的考古研究,一些学者开始认同《鹖冠子》不伪的结论。史学家李学勤考证鹖冠子的活动年代大约在战国晚期的前半,即公元前300~前240年左右。如果以此作为对照,《鹖冠子》对公元前310年去世的扁鹊的记载也就可信了些,毕竟他们生活的年代差异没有超过半个世纪。
春秋时期,秦国有医缓、医和。所以也有一个说法,指秦越人就是医缓,但是陈致认为这里边有一些附会。医缓、医和是春秋中期鲁成公时候的人。《左传》里面记载医缓给晋景公治病,景公梦见二竖子对话,医缓听后告知,其病在“肓之上,膏之下”,针不可及,药不可至,不可救也。“病入膏肓”的成语就从这个故事而来。
扁鹊通常被考据为生于公元前407年,卒于公元前310年。如果对春秋和战国的划分遵循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为界,扁鹊就应是生于春秋末年而卒于战国中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