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芈月传》服装造型师陈同勋
三联生活周刊:在你心中,战国时期是一种什么样的色彩审美?《芈月传》的服饰设计灵感来源于哪里?
陈同勋:我认为战国时代的审美就是颜色要纯净,这是由于地域不同,所以文化也不同,对色彩的要求也有差异。在我个人界定中,楚国要“艳丽”,因为想营造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的感觉,而具体到楚国的审美,可以用“烈艳”形容。做成“烈艳”,也是我的一个初衷。艳是当时丝绸染色一个很强烈的标准,而且,那时也已经有了提花的丝绸,即丝绸里面有织造一些兽纹的纹理暗含其中。可想而知,当时的衣料已经很精致了。再说灵感来源。其实我现在创作已经谈不上有什么灵感上的问题,我只是不愿意重复,因此就要避让很多东西。战国时期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期,当时秦国只是北方一个相对蛮野落后的地方,更为雄浑,农业远落后于楚,因此秦国宫中的大量丝绸来源于楚。现在很多艺术形式都把那个时期做得非常粗、非常野,很拙,但是我认为那个时期其实不是那样的。我们参考了一些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发现那时已经出现了很多很多丝绸类的衣料,丝绸、罗、绸缎在那个时期都已非常丰富。
三联生活周刊:《芈月传》播出后,网上出现了一些对于服饰和造型于史实不符的评论。你如何看?
陈同勋:网上有人说那个时候没有金饰品,也有人说服饰色彩太过艳丽。其实从考古中发现,那个时期的金制品已经是提炼很纯的金饰品了,在视觉上几乎和今天的金饰并无区别。而且出土的很多文物中也有各种头钗等饰品,它的工艺和精细程度也已经很高。而且那时真丝材料中的染色工艺也已达到很高的水平。那时人对色彩的理解来自自然界和动物的原艳华美,“艳丽”是当时染色好不好的标准。还有一点,《芈月传》的后期调色并不多,因为我们还是想保持一种“真实”的感觉,调得太多,我们想要的楚国的那种“山花烂漫”、“烈艳华贵”就没有了。总之,我觉得艺术作品其实就是在做一种“感受”。那时“金”的纯度是多少?“色彩”的艳丽纯度是多少?在艺术创作上只是感受,绝不是按考古标准来衡量。在《芈月传》中,我希望在符合大体史实中还保留一些我个人的风格。
三联生活周刊:秦国和楚国的服饰设计,有何不同?
陈同勋:楚国地处南方,因为气候原因,材料要轻薄。秦国地处北部,所以服饰上有御寒的需求,材质上也会有厚度要求。但这也不证明秦国当时服饰的色彩就一味厚重。兵马俑在出土之前都是华彩无比的。在这部电视剧中,我们是这么区分的:秦国当时崇尚“水”,于是我们就以黑色为主;而楚国则崇尚红色,以红为贵。芈月和芈姝嫁到秦国,一路随嫁人员我们都做了大量红色,画面上能看得很清楚。而当她们进入秦国以后,就换成是一个以黑色为主的队伍。女主角们入秦时黑蓝色大斗篷上绣的就是秦时期的青铜纹样。剧中的黑色,我们没有完全按照历史中记载的那种黑色,因为那种黑度太深,拍起来没有“空间”。我们基本上会把颜色做成七八十度这种黑色,带一种灰度在里面,于是剧中人物在镜头里才不至于像剪纸那么薄。对于我们来说,“黑”希望创造上百种黑,“白”也要做到上百种白,否则做不到我们要表达的质感和空间上的东西。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送亲队伍进秦国以后就要变换颜色,是为了尊重秦国吗?
陈同勋:对,因为秦国的贵族是以黑色为主,所以既然嫁入皇家,也要随之变换“颜色”。进入秦宫以后,初期后宫里的服饰颜色也大都以深色为主。可是随着芈月的地位和权力不断增大,后宫里的色彩也不断变化起来,更缤纷了。到最后她成为太后时我们给了她一个红色的殿,那时我们在服装上能给的寓意就是她已经完全掌握了秦国的政权。
三联生活周刊:剧中芈月的角色,大概做了多少套造型?
陈同勋:芈月这个人物,我们做了八十几套衣服,再加上中间的重新调和、组成,其实变化有100多套。这就是说,她一个人基本上把所有的颜色都穿遍了。
三联生活周刊:剧中服饰大都采用哪些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