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本在A股市场发力,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为了保证自身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能够满足监管要求。今年2月份,保监会正式发布中国风险导向的偿付能力体系的17项监管规则,业内简称“偿二代”,决定自发文之日起,进入偿二代过渡期。偿二代意味着国内保险行业的监管进入全新时代,将迫使保险公司从追求规模扩张转为更加重视风险控制,和偿一代相比,偿二代对险资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提出了更高的监管要求,尤其是一些高收益产品将会大大占用资本,这给一些以万能险起家的中小险企带来了较大的资本消耗压力。保监会的资料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与偿一代相比,约三分之一的公司在偿二代下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提高,但是有三分之二的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偿付充足率下降的主要是一些高收益品种占比较多的中小险企。虽然偿二代尚未正式实施,但是对于很多险企的压力已经迫在眉睫,业界普遍预计最多经过两年过渡期将会正式实施偿二代。在偿二代规则下,权益类资产虽然会极大消耗保险公司的资本,对于保险公司的偿付充足率带来极大压力,但是如果对一家公司持股比例超过20%,该笔投资就可以视为长期股权投资,不仅避免了因为上市公司股价波动带来的偿付充足率压力,而且被投资公司的利润可以按照权益法而非成本法并入公司报表,直接增厚公司利润。也正因为如此,很多险资已经不满足于仅仅5%的举牌线,而是铤而走险奔着20%的股权而去,比如此次宝能系选择对万科发起进攻,显然是经过了精心计算,吃进万科20%以上的股权,既可以极大缓解前海人寿的偿付充足率压力,同时又因为万科股权极其分散,持股20%以上就可以成为这家地产龙头的第一大股东,可谓一举多得。也正因为如此,宝能系不惜以杠杆发动对万科的收购战。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杠杆收购风起云涌,到80年代末,杠杆收购在美国的并购中所占比例接近10%,成为当时美国并购市场的重要力量,对美国的融资体系和公司治理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今天国内保险资本发动对万科这样级别公司的杠杆收购战,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商业社会进化的标志。
不过,对于国内野蛮生长的中小险资而言,杠杆收购无疑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使用不当,最终结果很有可能伤人伤己。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杠杆收购浪潮,领军企业非KKR公司莫属,这家公司在1988年以310亿美元收购了当时的烟草巨头RJRNabisco公司,其中超过90%为债务资金,这一次收购战将美国的杠杆收购推向巅峰,相比之下,今天的万科收购战还远不能与当年这场战役相提并论。不过,KKR公司并非只是野蛮收购,其成功之处得益于两点:一是当时美国国内有非常成熟的融资体系,尤其是当时的垃圾债券之王米尔肯和德崇证券(DREXSL),为KKR公司的杠杆融资提供了充沛的资金
对于今天国内快速成长的保险资本而言,能够更充分和娴熟地借助资本的力量,也预示着中国的商业社会进化到更成熟的阶段。不过,即使能够通过资本和杠杆成功获取猎物,这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收购成功之后,如何利用新公司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而不是导致两败俱伤,这才是杠杆收购的核心和精华所在。
主笔 谢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