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穷国的生育率比富国高

 
为什么穷国的生育率比富国高
2015-04-03 11:28:04 /故事大全

家庭越富有,规模也越小,这一人口结构转型是现代历史最显著的现象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出生率放缓,马尔萨斯有关人口压力导致粮食危机的预言或将难以成真:短期内,技术的发展会规避粮食短缺的问题;长期来看,人口数量会触及一个天花板,人类也将得以幸存。世界人口现在有 70 亿,在本世纪末这个数字会稳定在超出 100 亿一点点。

不过,这种现象为何发生,一直难以索解,因为其他物种在生存环境改善后,生育率只会提高而非降低。生物学家对人类生育问题的一般解释是:人类会根据环境变化选择生育策略,其一为生态学家所谓 “r 选择”(r-selection),即大量生育,但对每个后代都投入很少,这在婴儿死亡率高的环境中奏效;其二为 “K 选择”(K-selection),即生育数量少,但对后代个体的投入很大,以使后代具有更高的竞争力,从而比其他同辈人生育更多孙辈。

人口结构转型实际就是由 r 选择向 K 选择转变的过程。然而,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院的安娜•古德曼(Anna Goodman)和同事最近在《皇家学会会刊》上发表论文指出,K 选择在现代社会并没有产出成果。家庭生育数量少了,对后代个体投入也大了,得到的孙辈却并没有增多。

为了检验这一想法,古德曼考察了在瑞典中部城市乌普萨拉(Uppsala)的一个群体,总共大约有 1.4 万人。这些人都是在 1915年 - 1929 年间出生于乌普萨拉大学医院,他们及其后代的收入和社会经济地位、生育情况等等信息,瑞典政府都进行了准确记录。古德曼便是以此作为基本资料进行了研究。

古德曼发现,缩小家庭规模确实能够提高后代的竞争力——子孙辈的学校成绩更好、大学入学率更高、成年后收入更高,但并没有出现生育率的提高,没有带来任何明显的演化益处。缩小后的家庭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在自己身上,而不是繁殖下一代,K 选择模式对子孙基因库的贡献逐代减弱。

这给生物学家带来了很多疑问。如果 K 模式没有产出成果(即更多子孙),那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存在才对。有一种可能的解释:K 模式之所以不再生效,也许是因为远古时期延续下来的心理模式不再适用于与现代社会的情境。这种解释有可信之处,发达社会儿童死亡率几近于零,人类采取 r 模式策略也未尝不可,换言之,K 模式对 r 模式不再有优势。

好在不同于肥胖症(古代心理机制不适应现代资本主义丰富物质环境的又一个例子),家庭规模变小并不会对家庭个体造成什么危害。而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人口结构转型可能是唯一挡在人类走向生态危机这条灭亡之路上的东西。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