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恨西湖 法国情人温旧梦

 
遗恨西湖 法国情人温旧梦
2016-12-15 00:16:13 /故事大全

他们相恋于风华正茂的年龄,却不得不分离半个多世纪,跨海相思。

本以为仅有半生缘,一笺飞鸿却重拾旧情。她从法国里昂飞奔中国厦门,与他共结连理。市民自发地为他们举办音乐沙龙庆祝,鼓浪屿的鸡母山,见证了这段动人故事。

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会遇到用一生来爱他的女人

袁迪宝,1928年出生,父亲袁祖周是前清秀才,在英国领事馆任秘书兼中文老师。袁迪宝幼年随父亲到厦门居住,十几年的埋头苦读之后,袁迪宝考上了浙江医学院。

25岁的袁迪宝,在当时来说是大龄青年了。姐姐袁德昭把护士专科学校的同学黄秀雪介绍给弟弟。很快,他们结婚了。一个月后,袁迪宝独自到杭州读书。

袁迪宝做梦也不会想到,在杭州,他会遇到一个用一生来爱他的女人———他的俄文老师李丹妮。

李丹妮,1927年在北京出生,父亲是浙江美院教授,母亲是法国人。作为混血儿,李丹妮小时候挨了不少白眼,每天放学回家都会大哭。妈妈告诉她:“你爸爸是中国人,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妈妈是法国人,法国又是欧洲最重要的国家,你是中法友谊的一座桥梁啊。”李丹妮一辈子都没有忘记母亲的这段话。

李丹妮毕业于浙江大学外文系,身材高挑,肌肤雪白,相貌端庄。她精通中、法、英、俄四国语言,被浙江医学院聘为俄文老师。

在医学院里,袁迪宝俄文成绩很好,每次考试都是满分,因此引起了老师李丹妮的注意。在班里,袁迪宝年龄最大,浓眉大眼,英俊潇洒。李丹妮一进教室,就看到一双特别明亮的眼睛。多年后,李丹妮对她和他初次见面的情景记忆犹新。

因为袁迪宝的努力和聪明,李丹妮不时会买些书籍、生活用品相赠。对于老师的好意,袁迪宝心怀感激,却始终没动过别的念头。

1953年一个冬天的早晨,窗外飘起了雪花,教室里的袁迪宝冻得瑟瑟发抖。下课后,李丹妮悄悄递过一个纸包,袁迪宝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件蓝色毛衣。袁迪宝两手相触,暖意顿生。这份心意打动了他。这对郎才女貌的年轻人,情不自禁相恋了。袁迪宝每周都到俄语教研室向李丹妮请教问题,顺便定下下次约会的时间和地点。

杭州的花港观鱼、柳浪闻莺、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南屏晚钟……这些如诗的名字、似画的风景,成了他们日后最美好的回忆,留下了他们相偎相依的身影。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往迷雾的远方……”归来的路上,他们用俄语和中文唱着当时流行的苏联歌曲。

李丹妮住在杭州市灯芯巷29号,周末,她还邀请袁迪宝来做客,把她的画家父亲介绍给他,一起品尝她母亲做的法国菜、咖喱面。

相识、相知、相爱,有情人终成眷属,该有多好。然而,袁迪宝差点忘了,他已经有了妻子。

终于有一天,袁迪宝鼓起勇气,把已婚的事实告诉了李丹妮。李丹妮非常痛苦。这位混血女孩,骨子里既有法国人的浪漫多情,也有中国人的传统与痴情。她希望,袁迪宝能跟她一起去法国,但袁迪宝不忍抛弃结发妻子。

1955年,袁迪宝所在的卫生系被合并到华西医科大学,他随学校迁到成都继续上学。

离别在即,李丹妮剪下一缕金发,摘下戒指,交给袁迪宝。离别时,李丹妮的心都碎了。但是,她不知道,在袁迪宝眼里,同样留下了她黯然无助的身影。

李丹妮于1956年4月随父母回到法国。她在里昂的中法大学担任秘书,同时攻读博士学位。这个姑娘包揽了中国学生赴法留学的全部具体事务。因她为中法文化交流所付出的努力,法国政府授予她骑士勋章荣誉。

所属专题:

更多精彩,请点击: 情人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