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惊心动魄转向温馨浪漫
我第一次听到“私奔”这个词,大约十岁,也许是小学四年级,记忆中是阳光灿烂的午后,母亲正和客人说话。我坐在方桌边照着大楷描红本写字,一个字写一行,枯燥乏味。大人闲聊的话题总是吸引我,客人说:“阿翠和毛根私奔了。”
母亲大惊失色:“真的吗?跑哪里去了?”
客人嬉笑说:“已经回来了,阿翠的男人追问她,她就承认去杭州了,玩了一圈,钱花完了,就回来了。”
母亲点头:“他们倒也走得神不知鬼不觉……”
我依然记得,“私奔”这个词语曾让我好奇不已。仅从字面上理解,是决然不能明白其中有关男人与女人那一层含义的。
记忆库中有一些黑白老片的镜头,比如因为受伤而掉队的新四军年轻战士在敌人的追杀中夺路奔逃,就在敌人的脚尖几乎碰到战士脚后跟的瞬间,总是会出现一个英勇的老百姓,自然是女性。在某女的掩护下,战士逃脱敌人的魔爪,转危为安。逃命的过程十分紧张,总是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故事由惊心动魄转向温馨浪漫。黑白片里的浪漫多半晦涩,不是明目张胆之倡导,而只是一种轻微暗示。
因为母亲与客人的那番对话被我听到,从此以后,只要看到电影中“逃”的场面,“私奔”这个词语便跃然脑海。“私奔”,当然就是指不被人知晓的逃跑。有一次,学校组织看电影《红孩子》,说的是一群孩子隐瞒家人逃出去寻找红军的故事,我暗自在心里确定,那便是“私奔”了,尽管这群孩子的逃跑显然没有女老百姓的引领和掩护。
长期的错误理解让我确信自己已经懂得了“私奔”的意思。我竟毫不犹豫地对母亲说:“红孩子们逃出去找红军,结果,他们在‘私奔’的半路上,被苏宝的爷爷找到了……”
我还没把故事说完,母亲已大笑不止。笑完,她问我:“你懂什么叫‘私奔’呀?”
我哑然。母亲丢下一句话:“小囡家(沪语:小女孩),以后不许乱说。”
她并没有解释“私奔”的意思,直到某一天,我无师自通,终于懂得了这个词语中最微妙的一层含义。那时节,刚入初中的我,义无反顾地爱上了日本影星三浦友和。某一天,看到《大众电影》杂志上说,三浦友和与山口百惠结婚了,我的心竟起了波澜,十五岁的少女要用自己的幻想,把心爱的男人抢夺回来。幻想的故事结局是,三浦友和带着我“私奔”了。从梦境般的想象中醒来,忽然明白,原来,这才是真正的“私奔”。
在我成长的年代,大凡人们对于“私奔”的理解,总是贬义的。这个词语包含了对贞洁、操守和道德的背叛,私奔显然是越轨的行为,是不齿之举,哪怕这“私奔”的初因是执着于真爱,是追求自由的人性,是对封建婚姻的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