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谜踪

 
汝窑谜踪
2016-12-15 21:33:11 /故事大全

不可否认,我对汝窑青瓷情有独钟,做梦都想接近它,然而真正接近它又谈何容易?于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便频繁地进出汝窑那神秘的窑址——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

在河南,我新认识了一位朋友老丁,哥俩的脾气挺投缘,于是老丁就领着我走村串户,这才让我真正见到汝窑的瓷片标本。令人惊诧的是,在这个小村庄里,家家户户都有故事,都是深不可测的聚宝盆,可我却一片儿也得不到,人们总是客客气气地甩给我两个字:“不卖!”

那天晚上,我把老丁拉到宾馆陪我,是夜,辗转反侧、不能成寐。一会儿抽根烟,一会儿起来撒泡尿,搅得老丁也睡不着。老丁就嘟囔:“城里人毛病就是多,这么好的沙发床都睡不着,用不用我给您喊一段儿豫剧催眠呀?”

我说:“老丁呀,您装什么糊涂?我失眠可是有原因的,我到现在是一片汝窑标本也没得到,就这么空手而归,我实在是不甘心!你得帮我。”

老丁笑道:“你在这里人生地不熟,谁敢卖给你呀?”

“咱们俩不是熟人吗?”

“那好吧,明天你就跟着我,保证让你满意——睡觉!”

不一会儿,老丁就鼾声大震,睡着了。

可我仍旧是毫无睡意……

第二天一大早,老丁就带着我出发了,一路上老丁再三叮嘱我:“不要多说话,也不要多问,看好了喜欢的东西就交钱走人。”

我说:“一切都听地方领导的安排还不成?”老丁就笑了,笑得有点怪模怪样儿的。

我们来到了一户人家,反正是老丁介绍的朋友,无论如何老丁不会叫咱吃亏吧,所以我就不便多问了。

这儿和我以前见到的其他老宅子一样,照例是坐落在一条幽深、僻静的小巷里边,照例是属于只点着一个小灯泡,特别昏暗潮湿的那种,要不然怎么能透出神秘呢?房主是一位塌肩驼背的老者,姓毛,神情凝重、不苟言笑。待我们进得屋门,那老毛就把脑袋探出门外,左顾右盼,确实证明无人跟踪我们之后,方才把门关上。

我琢磨着,当年的地下工作者接头儿也不过如此吧?我就产生了一种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组织”的欣慰,同时对老丁和老毛也就倍加的信任和感激。

老丁趴在老毛的耳朵边儿上,严肃认真地说:“这位白先生,北京来的收藏家,是我老丁最要好的朋友。他想买一些汝窑瓷片儿,或者其他什么好玩的东西,老毛,你可得多帮忙……”老丁一边说一边朝我挤咕眼儿。

老毛就为难地说:“汝窑瓷片儿?嗬——这东西可是比金子都珍贵,不好找,我老毛没有这么大的本事,要马上拿给您,那除非是假的。”

“难道这瓷片也有假的不成?”我吃惊地问。

“当然有哇,您要是不认识我们,您可不就得买假的呗!”老丁和老毛一起这么说着,说得我是心存感激,一个劲儿地给这两位好人道谢,并向大家表示:如果日后有机会来北京,吃住我白某都包了……

少顷,老丁对老毛说:“哎——我听说你前些日子挖出来两件青瓷碗?还是刻花儿的?拿出来让我们见识见识好吗?”

老毛就说:“咳,那是个啥破烂儿,挖出来都小半年了,可到了现在,我还没有弄清楚它到底是个啥窑口呢。”说着话,他就从被服垛底下掏出来一个大纸包,打开一看,嘿!绿莹莹的一对刻花儿大碗。

我拿在手里细细地把玩着。呀!这分明是一对儿“临汝窑”的青瓷大碗,品相极佳。我知道在宋朝的时候,这一带除了生产供奉给皇宫的“汝官瓷”之外,民间还烧造一种“临汝青瓷”,与当年出产于陕西潼关的“耀州窑”齐名,并列为中国古代青瓷中的上品。

老丁似乎一下子就看破了我的心思,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神暗示我:“别着急。”然后他就不紧不慢地问老毛:“你这两只破碗,要多少钱?”

老毛揉了揉眼睛,憨憨地说道:“哎呀,您看看这个事儿,啊……咱是农民,是几辈子的庄户人,从来就不会做个买卖啥的。这东西反正也是挖地挖出来的,留着它也没意思哈?你让白先生就看着给吧,城里人有钱,不在乎多给一点儿哈!”

说完话,这老毛就递给我一支特劣质的香烟,一边替我点火,一边还补了一句:“您说是不是?”

靠!我还能再说什么呢?

啧——啧!面对这样的老实人,我怎么忍心去跟他杀价?我怎么能去怀疑人家的一片诚心?

老丁小声地问我:“您身上带着多少钱?”

我坦白地说:“只有一万多一点儿,你和他商量商量,给我留下一些够回家的盘缠就行。”

老丁就说:“好!我替白先生做一回主,两只碗给你一万块钱怎么样?咱可不能让北京的朋友光着腚回家!”

老毛表现得很勉强,我这儿则已经迫不及待地把一捆人民币递了过去。老毛和老丁一起点钞票,对着灯泡一张张地验证。看来是生怕有假票儿,真有耐心。我就小心翼翼地把两只青瓷大碗用破报纸包好,揣进了怀里……

回到了宾馆,我不光是没有了睡意,连饥饿感都找不着,就剩下亢奋了。我寻思着得出去吃点夜宵,要一瓶小酒,自己给自己庆贺庆贺。啊呀——敢情这人要是一旦走运的话,挡都挡不住!

在一家小饭铺里,我要好了酒菜,自斟自饮。用北京人的话说,这叫“闷得儿蜜”!

突然听见有人喊我的名字,猛抬头认出了是一位北京的“瓷友”,他身边还跟着儿位河南收藏界的朋友。

那“瓷友”问我:“您怎么跑到这里来啦?”

我说:“出差,顺便看看朋友。”

“该不是顺便看看汝窑来的吧?”那瓷友诡秘地笑着。

“彼此彼此!”我连声应答。

瓷友说:“老兄啊,在这里可得把眼睛睁大些,别、打眼!”

我说:“你咒我点儿好行不行?来,一块喝着!”

于是大家就凑到了一桌,添酒加菜、推杯换盏,不一会儿就喝高了……

我这个人不能沾酒,三杯入腹就变得是“狗肚子里装不了二两豆油”,把今天的美事儿向大伙和盘托出,大伙就嚷嚷着要看宝贝,就稀里糊涂地跟着我回到了宾馆。

点亮所有的灯,房间一片灯火通明。我从手提箱里取出宝贝,一边展示一边叮嘱大家:“别激动!别声张!”可这东西摆出来了,我却没有见着任何人激动或紧张,房间里一片寂静。大伙都盯着我的脸看,跟看怪物似的。

“你们不看东西看着我干吗?我的脸上又没有刻着花儿?”我大惑不解地问他们。

“为什么看你,知道吗?因为您的这张脸可比这两只破碗好看多了。有骨头有肉,至少不是个赝品!你这东西是假的!您怎么能上这种当?您可不是初学乍练呀?”朋友指着鼻子数落我。

几位河南朋友也凑过来,把这两只碗拿起来看了又看,一边苦笑一边摇头。

其中一位肯定地说:“这种东西可是骗了不少的人。但是对于咱们来讲,就藏不住狐狸尾巴了,你看这碗上的刻花儿,太规正!可比宋代的工艺精细多了。再说这火候也不对,那时候可没有这么高的炉温,所以这两件东西的瓷化程度太好了。不用问,宋朝的皇帝要是活到今天,肯定会重赏这个烧窑的人!”说着话,这主儿就把两只青瓷大碗托在手中,轻轻一碰,“当——”一声清脆,余音袅袅,绕梁而去……

最后,大家猜测这两只青瓷大碗是谁做出来的,以他们丰富的经验得出的结论是:此物应为某某村的丁某某所制,据说在他家里秘密地烧着一座小窑儿,专烧制“临汝青瓷”。烧好了以后,就散布在别人家,特别是看上去又老实又憨厚的老农家里,然后是逮着谁算谁,这叫“埋地雷”。

甭问了,此人就是我新认识的“朋友”一老丁!我不能再继续往下听了,再听就得背过气去……

选自《打眼》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