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避难湖南新田之谜

 
建文帝避难湖南新田之谜
2016-12-16 10:30:40 /故事大全

建文帝,即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太子朱标死后,被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继皇帝位,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在位四年,被叔叔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去帝位。建文帝的去向则有三种说法:一说死于宫中大火;一说流亡海外,传说当年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奉旨寻找建文帝;一说逊国为僧,云游四海。《明史纪事本末》说他“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粤,中间结庵于白龙,题诗于罗水,两入荆楚之乡,三幸吏彬之第”。

2007年,随着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进行,永州新田“大冠堡”及4个卫星古堡群展现在世人面前,此后随着与建文帝有关的大量遗迹、遗物、碑刻及历史文献资料证据的发掘,有专家提出了建文帝这个“侨居西粤(广西)”的僧人,“两入荆楚之乡”,避难新田的观点。

大冠堡位于湖南新田县西北约20公里的大冠岭,海拔685米。堡内共有17个房间屋基,总面积7000平方米,内城墙长346米,高4米左右。古堡城墙上开东、西、北三门,无南门。整个城堡为青条石砌成,小的几百公斤,大的达2000公斤。还有两个各能蓄500立方米的水池,用三合膏(石灰、糯米饭、桐油为主的混合物)勾缝粘合。这么大规模又考究的城堡到底是谁的呢?

随着新田武当山“重修武当山路碑”的发现,以及周边“三寺(大窝寺、龙池寺、景仙寺)、二文物(朝笏、道教人物长卷)”的发掘,和当地流传下来的美丽故事,仿佛在告知人们,这座城堡的主人应该是建文帝。

一碑三寺

新田武当山,当地人称“赛武当”或“南国武当山”,从山下沿着一条石板路往上攀行约两三里远,一座高2.75米、宽1.7米、厚约0.18米的青花石“重修武当山路碑”便矗立在眼前。上面刻有“盖明时有西粤僧明贤者登是峰,爱其层峦耸翠、上出重霄,有寄迹挂锡之意焉……”落款“大清道光二年十二月初五日”。古时“重修”蹬道(有踏级的道路)这样的小事值得竖这么大一个石碑颂扬?“西粤僧”又是谁?如果他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前朝和尚,那么他来此“挂锡“(禅林用语,现特指禅僧至修行道场之住宿)又有什么好记载的?《正说明朝十六帝》记载:朱允炆,洪武十年(1377年)十二月五日生。选择“十二月初五”刻石,会不会是为了隐讳地纪念他?又《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剃度出亡,侨居西粤,其中两入荆楚”,难不成这块碑刻上提到的“西粤僧”就是指的建文帝朱允炆?

离开大碑往山里走四五里远,就是传说中“西粤僧”曾经修行的地方—大窝寺。遍地的断垣残碑、石础石礅以及岩壁上多处摩崖石刻,似乎在告诉人们,当年这里曾是一处暮鼓晨钟、梵音袅袅的禅院。拨开灌木仍可见危崖边的石龛下裂开一道缝穴,穴口摆着一个石槽,像是在等待流“米”出来;岩边溶洞泉水清澈,常年不盈不涸,若要取用,必伏而用勺舀方可。此处此景,与《徐霞客游记》记载建文帝到白云山修行“有泉一坎,是为‘跪勺泉’。崖间石龛下有小穴为‘流米洞’,以供帝者”的描述非常相似。在“流米洞”上方凿有“濬灵天一”四个大字的摩崖石刻。地面碎石上有些雕刻残字,通过拼凑和当地老人回忆,这是一副楹联,大意为“行善者殃,乃祖宗之余殃,殃尽必昌;行恶者德,乃祖宗之余德,德尽则灭。横批:善恶有报”。与“濬灵天一”联系起来,西粤僧“前生”身份似乎非常符合建文帝的特征。

离武当山约8里远的洞心村,有一座龙池寺,围绕它还有8座寺庙,规模庞大。在龙池寺遗址还发现了《小行德祖梅等师亡代立之记序》碑,碑文明确记载该寺“曰龙池”,有“自大明皇朝先师藏此悟真”“剃本靖为备燕师”“不希燕天岂复”等语。“龙池寺”的名称,“大明皇朝先师”的身份,再联想到明成祖的军队称“燕师”,建文帝在此隐居修行的情形跃然碑上。至于龙池寺旁的景仙寺,据县志记载,建于明永乐五年,该寺门首饰牛头,且“仙”与“先”同音,似与建文帝一道流亡的牛景先有某种关联。

而且,龙池寺和景仙寺还留下了大量明代柱础。这些柱础数量众多,散落在外的就有40多个,还有不少被埋的、搬入居民家里的;其形状多样,有鼓形、瘦腰形、六角形、下方上圆形、宝塔形等10多种。有专家表示,“在明代,新田这个地处边远、人烟稀少、社会经济极不发达之地,出现高规格、高艺术水平的柱础群,是难以想象的”。

两件文物

新田文物所有两件“镇馆之宝”,均系国家级文物:一件是麻布织造的工笔彩绘道教人物长卷,长11.37米,宽0.4米,画中34个神仙各有千秋。其中,33位道教神仙人物得到确认,唯独第七组无人能识。该幅画画着一位凶猛大汉和一条被锁住的蛟龙。大汉左手高举玉玺过额,右手食指高跷指着玉玺,双眼恶狠狠地怒视被锁住的蛟龙;左边一根大柱上,一条铁锁链绕柱而下锁着一条龙,龙抬头以愤怒而又无可奈何的眼神盯着大汉高举的玉玺。一件是从武当山下石古寨村征集上来的象牙朝笏,手持部分虽烧掉了一角,但纹路清晰、光泽丰韵。这个朝笏,据说是祖辈得自一位武当山老僧之手。上朝用笏板,自明朝而止,且所用材料很有规矩,皇帝用的是玉板,太子亲王一级才用象牙板,其他大臣用檀木板或竹板。

朝笏和玉玺,都是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东西。那幅画,似乎就讲述了明成祖朱棣夺了皇位,而原来的真龙天子建文帝被锁困且愤怒无奈的故事。

两个传说

在新田县骆铭孙村的老人口中还流传着“村里一妇人哺育过太子”“一个落难皇帝流落到新田”的故事—当年,朱元璋的长孙夭折后,可急坏了马皇后。找来方士询问,被告知如再得一子需“独乳人”奶喂可保无虞。所以,朱允炆一来到世上,皇室便多方寻觅独乳妇人来哺乳朱允炆。等寻到新田骆铭孙村时,果有一独乳妇人,名为邓三姑,又刚生骆姓一小儿叫骆寄保。官吏便带其与骆寄保一起到京,与新生太子一并哺之。朱允炆落难后,自然会想到关爱他的奶妈和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骆寄保。骆寄保也会主动帮其躲避,于是举家迁往新田武当山帮其隐匿。

在《骆氏族谱》中,也记载了骆铭孙村祖先骆寄保父子与明太祖朱元璋的有关资料:骆寄保之父以诚公,明洪武戊申年(1368年)任指挥千户侯,随明太祖征战而亡。其后人骆安定、骆运昌等在明代历任锦衣卫百户、锦衣卫都指挥使和两任锦衣总宪(左都督掌卫士提督)。根据族谱上记载的时间推算,建文帝朱允炆出生时,骆寄保的母亲邓氏26岁,骆寄保的弟弟4岁。从时间、空间以及骆家与朱家王朝的关系来看,骆寄保的母亲抚养过建文帝的传说,并非无稽之谈。而且现在的骆铭孙村前门楼还悬挂着一块由万历皇帝题写的“锦衣总宪”的鎏金匾,皇帝不仅给题了匾额,还赐建一座“铜柱铁瓦垒镶边,玉砌栏杆珍珠顶”的门楼。

尽管有以上实物和传说,建文帝究竟有没有避难新田,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选自《文史博览》2014.6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